肖金亮称,“直面废墟派”其实是竖了一个“假靶子”。“废墟也是经过整理出来的,古希腊的很多世界闻名的遗址都是经过整理、修复与归安后才成为今天呈现在人们眼中的样子。事实上,包括西洋楼、大水法等有象征意义的圆明园现有遗址,也都是经过挖掘整理过的。否则,看到的只能是一堆瓦砾。没有任何美感可言。”
肖金亮举了个例子。2000年秋天,他跟随郭黛姮教授去现在的“九洲清晏”中的“坦坦荡荡”景区现场去做调查,“当时,进入视线的是一片荒草和满目的酸枣树。根本看不出任何的遗迹样子来。”肖金亮说,“相比之下,我们还是专业人员。我们都看不出来,更何况普通游人了。”
在他看来,“直面废墟派”反对异地重建,造假古董,其实,这一点,在建筑设计界已经形成了共识,并不存在争议。肖金亮说,“主要的争执点可能还是在于担忧恢复重建会破坏原有的遗迹。”
●科技手段复原不会破坏遗址
肖金亮认为,今天的科技手段已经可以解决圆明园遗址保护中的这些争议。“除了碧澜桥遗址的清理复原,我们还有很多做法可以消除这些争议,将建筑遗址利用展示。
“过去的做法有很多种,比如直接在原址上翻新,这种方式由于直接破坏了原有遗址已经被人们所渐渐抛弃;再一种方式就是在遗址上搭建一个遮阳避雨、类似工棚一样的‘工棚式’”。 肖金亮解释,但是对于圆明园,“这种方式也不是很适合。圆明园中类似遗址太多了,全是工棚即不美观,也不现实。”
●“不破坏景观式”可谓两全其美
据他介绍,在圆明园中目前已经使用的修复方式还体现在对含经堂的保护上。这也是一种传统的有效方法。就是用一些整理出的残余构件,把遗址的“台子”等基础搭建出来。不再做任何破坏人为景观的复建。
“在此基础上,就是利用现代化的钢结构。把遗址清理出来,并予以保护,而利用钢结构大跨度地跨过遗址,在遗址之上复原古貌。既保护了遗址,又恢复了古建的样式,让人们有一个直观的对照,可谓两全其美。”肖金亮说。
今后圆明园遗址如何保护
●遗址复原 整修工作“有法可依”
针对媒体以及外界所称的遗址复原的反对之声,圆明园管理处主任魏怀中昨天明确表示,有关媒体报道的圆明园在争议中重修的说法,“并不确切。”
事实上,作为圆明园的管理者们,一直都认为自己是在做应该做的事。遗址的挖掘、修复完全是在2000年国家相关部委、北京市政府等部门正式通过的《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范围内的应有之义。
李景奇,现任北京市海淀区上庄镇的党委书记。作为圆明园管理处前任主任,当年的环评风波,曾经将他推到了风口浪尖。事后,在一篇题为“《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是圆明园遗址保护与利用的基本依据和基本手段”的文章之中,李景奇表示,“圆明园遗址保护整修工作目前面临的人为困境,已将圆明园遗址的保护与遗址公园的建设搁置到了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并声称,“《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是圆明园遗址保护与遗址公园整修的纲领性文件。动摇《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将直接导致圆明园遗址保护与整修走向思路混乱、工作停滞,将给圆明园遗址的保护与整修带来灾难性的影响。”
●整修原则 须“体现历史的真实性”
被圆明园的历任管理者所奉为圭臬的《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通过于2000年。一直以来,“古建恢复10%”等一系列争议便渊源于对该规划的解读之中。
2000年3月9日,在北京市副市长刘敬民、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汪光焘等分管市领导的主持下,圆明园召开了由建设部、国家文物局、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中国城市规划院、清华大学等中央政府部门、科研单位,以及20多位文物、规划、建筑、园林、绿化等专家、学者参加的专家评审会。在该会上,讨论并通过了《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通过了解,规划的初稿完成者是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