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西区明年开放
圆明园西区明年将向游人开放。其中,“九洲清晏”中的“坦坦荡荡”景区、碧澜桥(图)等6座桥涵在清理、修复与归安后,展现在世人面前。昨天(6日),记者从圆明园管理处了解到,上述景观的设计施工图已经完成,并已得到国家文物局的审批。
“坦坦荡荡”遗址、碧澜桥等6桥将获“重生”
圆明园西区有哪些遗址
●关闭原因 景区破坏严重
圆明园西区,也就是广义圆明园三园(长春园、绮春园、圆明园)之中的位于西北方的圆明园。虽然圆明园遗址公园从1988年起已经开放至今近20年。但是以该园命名,也为世人所最熟知的圆明园,却只对外界开放了福海等局部范围。
据中国圆明园学会副会长、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郭黛姮介绍,该园当时之所以没有对外界开放,主要是因为破坏最为严重,除了遭受当年的兵火之灾外,之后一直到“文革”期间的盗砍树木,盗采古迹石料,填湖造田等破坏,以及当时大量的居民住户尚未拆迁,使最为经典的圆明园一隅已无“景观”可看。“这也是当时遗址公园逐步开放了长春园、绮春园、福海等景区,对外惟独没有开放圆明园全部的原因。”
●遗址清理 工作暂时搁浅
从2003年春,包括圆明园一园、长春园含经堂等遗址的考古勘探工作已经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作为为数不多的参与者之一,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研究人员肖金亮透露,从2003年8月起,圆明园“九洲清晏”中的“坦坦荡荡”景区、碧澜桥等6座桥涵已经开始正式挖掘。截止到2004年3月,通过对比历史资料,研究挖掘出的建筑构件,上述遗址已经清理挖掘完成。
原有建筑如何被复原
●科技手段 原建筑可虚拟重建
据修复的现场专家和技术人员介绍,在“坦坦荡荡”景区与碧澜桥的遗址清理复原中,运用到了大量的科技手段。郭黛姮表示,这些科技成分不但帮助了遗址的正确复原,也将使过去学者间的争议、分歧降到了最低点。
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研究人员臧春雨称,在碧澜桥的修复中,运用了极为先进的“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该技术在特定的环境下对原有建筑的虚拟重建,大大提高了遗址残损构件复位研究的效率。
●桥面修复 栏板与望柱曾无法连接
臧春雨透露,在当初碧澜桥遗址出土后,其它施工单位也在遗址的出土构件基础上,进行了整修复原,“但由于难度较大,该设计方案与历史原貌出入较大,导致桥面建成后桥栏板与望柱无法继续安装。”
而正是“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解决了这个难题。该技术手段避免了过去手工对遗址构件反复的拼接过程。“通过在碧澜桥复原中的运用,已经证明了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和计算机虚拟归安方法能在不触及文物的条件下进行遗址的测绘研究。”臧春雨乐观地说,“这样,既减少了保护干预中的不必要破坏,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复原方案的精确性,也使过去反对遗址复原者的担心彻底消除了。”
遗址复原并非“造假古董”
●“废墟也是经过整理出来的”
对于一些学者所表示出的反对圆明园复建,认为“废墟本事就是一种象征和美感”等观点,肖金亮、臧春雨等活跃在圆明园遗址修复第一线的研究人员称之为“直面废墟论”。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