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先生自上世纪40年代末搁笔以来,就从未发表过与小说有关的文字。他创作于36年前的一篇小说《来的是谁》手稿,近日由黄永玉先生失而复得。这篇写于1971年的小说,首次载于由漓江出版社出版的《文星街大哥》一书中。
放老街坊写的传记里首发
据出版方《文星街大哥》一书责任编辑庞俭克介绍,黄永玉于去年9月初,在一次吃饭中,心情十分高兴,谈话中透露,表叔沈从文的一篇小说手稿失去30多年后,近日终于回到手中,他欣然提出把手稿交给他出版。庞俭克说,黄永玉建议这份8000字的小说手稿放在老街坊刘一友为他写的个人传记《文星街大哥》里首发。书中记述了黄永玉雄强尚义、重情爱美、幽默通达、吐纳百家的人文情怀,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人生追求和艺术追求。老街坊刘一友的文字读来朴素亲切,令一个上下求索的探索者形象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楔子成了没有下文的孤篇
记者昨日在黄永玉提供给出版社的沈从文手稿上看到,《来的是谁》由沈从文以漂亮的蝇头行草亲笔写就,全文只是一部长篇家族小说的楔子。8000字的楔子只是小说的开篇,可见沈从文当年的写作计划早已铭记在心中,深具创作的苦心。遗憾的是,他当时的生活正如其本人所说,“远辞京国,移居咸宁,索居寂处……亲故远离,相见无由。”因此,他的这份雄心戛然而止,《来的是谁》也就成了没有下文的孤篇。黄永玉慨叹道:“谁晓得这个长篇写下来以至完成,文学世界会是什么样子?”
遗稿创作于“文革”期间
黄永玉透露,沈从文这篇未竟的小说遗稿创作于“文革”期间。1969年,沈从文在三年多的时间内被抄家八次,作过六十多次检讨和交待后,又被下放到湖北咸宁双溪区五七干校“改造思想”。1971年6月上旬,在河北磁县1584部队二中队一连二排五班劳动的黄永玉,突然收到了表叔沈从文从咸宁寄去的一厚叠东西,“我打开一看,原来是有关我黄家家世的长篇小说的一个楔子《来的是谁》,情调哀凄且富于幻想神话意味。”这令黄永玉很是纳闷,“那种地方、那个时候、那种条件,他老人家忽然正儿八经用蝇头行草写起那么从容的小说来?……解放以后,他可从未如此这般地动过脑子。”
8000字小说手稿失而复得
庞俭克编辑说,,黄永玉一直误以为自己遗失了表叔的这部作品,还为此失落了三十多年。当年,好友黄苗子60岁,黄永玉50岁。黄苗子把手稿借去一看,“我当时见他顺手放进衣服口袋,但以后向他要时,他却总说,‘好像没有这回事……’这使我绝望而恼火,却也奈何不得这位好友满脸委屈冤枉的神情,甚至隔个几年,我就会为这封信翻箱倒柜一回,心想,或者是委屈了好朋友也说不定。”直到今年9月,“前几天黄苗子兄送来一大包信,上书‘原璧归赵’四字,人生如此程度的高兴,不会有四五回的。”黄永玉失去了36年的这份手稿终于回到手中。30多年的心病终于解开,可算是一个传奇。
沈从文揭秘黄永玉本姓张
沈从文的外公就是黄永玉的曾祖父,沈从文计划为黄家写的这部家族小说,本将揭开黄永玉家族的一个大秘密:黄氏家族并不姓黄而姓张。“我们家原来姓张的消息小时就清楚的,为什么姓张而后又改姓黄,而死了之后大家的碑上又刻上‘张公’而非‘黄公’的道理沿革,却是一点也不明白。从文表叔既然打算把我们的家世写成一个长篇,不单小说一定好看,我的家世小乎小焉哉也能弄出个头绪来。”为此,黄永玉确实后悔失去了解开谜团的良机。“其实我当时应就他写这篇文章时的心情多向他请教,失掉良机,后悔不及。”黄永玉感慨道,“从文表叔是我们最后一个老人,你看,没有了。” (记者 蔡 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