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子云代理了三个月市长,做了五件好事,却遭到了许多责难。一直支持萧子云的市委书记罗挺,也认为萧的一些做法欠妥。萧的妻子薇红、女儿肖肖为此感到不平。萧子云对改革坚定不移,坚信“万事利于国,万事利于民”就是和中央保持一致。他向罗挺直率阐述改革主张,还在记者招待会上表示:“宁犯天条,不触众怒。”为了实现上任时所许“做十件好事”的诺言,萧子云要求再代理三个月市长的职务。
片子拍摄完,杨在葆留在广东剪辑。北京电影制片厂催杨加紧完成,赶在全国电影工作会议上放映。据当时文化部负责人周巍峙的小儿子周八月告诉杨在葆,周巍峙看了《代理市长》觉得很好,说:“杨在葆是个演员,还导了部电影。”《代理市长》很快获文化部电影局批准公映,还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放映,来自全国各地的宣传部长们看完电影后全体起立热烈鼓掌。
不久,中南海的星期五电影晚会也放映了《代理市长》,胡乔木、邓力群、薄一波、宋任穷等出席观看,丁峤、石方禹、艾明之等电影界负责人也在场。电影放完,胡乔木和邓力群要丁峤等留下,批评这部电影有反气。其中一些台词,如说“过去老百姓生活苦没人管”,说“有本事的王八蛋比没本事的白痴强”。他们特别强调“宁犯天条,不触众怒”一句,一定要改。
北影厂负责人胡其明找到杨在葆,说:“胡乔木、邓力群同志对这部电影有意见,要改。”杨听了很生气,直接找电影局长石方禹问:“你不是说这部电影很好,你看了很感动吗?怎么要改?”石方禹说:“我是说过这部片很好。但是领导说了话,丁峤要我传达。我是一级官员,我要传达。你是艺术家,改不改在你。”
杨在葆坚决不肯改,马林也支持他,而且建议他写信给胡耀邦。当时伟雄在深圳体验生活,杨在葆与他通话,一致同意不作改动,同时立刻上书。杨在葆就在马林家中找一张大纸,抬头竖写为“耀邦、启立同志”,然后写道:我拍成电影《代理市长》之后,有领导同志对此有意见。我不懂人情世故,给您们写信,请抽空帮助指导。
杨在葆写完信后,谢绝了托熟人转信的提议,借了马林的自行车直奔中南海。在《代理市长》中饰演李玉芳的女演员陈丽明陪杨在葆一道去投书。他们先到中南海北门,经卫兵指点又转到西门。陈丽明当时还是军人,不方便与卫兵打交道,杨在葆遂独自走向中南海西门。
杨在葆还未开口,站岗的卫兵已经认出他,脸上浮出微笑。杨说:“我有封信,想交给耀邦同志。”卫兵请杨在葆到传达室,但传达室的值班人员说按规定不能直接收信,要杨到邮局寄挂号信。杨在葆正试图说服值班人员收下信,忽然听到背后有人说:“让他把信留下吧。”杨在葆连忙转身问说话的人:“同志,贵姓?”那人说:“姓张。”原来他就是胡耀邦的秘书张耀光,当时恰好经过西门。杨在葆告诉张,写信是为了一部电影,张耀光说耀邦在北戴河开会,信先留下,一定转到。
过了五六天,杨在葆刚回到上海,就接到胡其明的电话,说胡耀邦已经在杨的信上作了批示,将信转给负责宣传工作的中央书记处书记胡启立、中央宣传部长朱厚泽、文化部长朱穆之等三人。批示的全文是:“转启立、厚泽、穆之同志:我看过这部电影,我觉得不错,比那些跟四化不沾边的好得多,不知好多少倍。有点儿刺,有什么不可以?”
胡耀邦的批示一经传达,《代理市长》的上映一路绿灯。电影先在北京放映,受到高度评价。中央党校、人民日报社等先后请杨在葆等座谈。然后,杨在葆率剧组从广州开始,经武汉、郑州等地,将电影带到东北,一路掀起“《代理市长》热”。往往电影才放到一半,观众就热烈鼓掌,为剧中人物的言行叫好。有一期《大众电影》杂志还专门开出专栏,刊登了《代理市长》的精彩台词。
这部影片反映的改革胆略观念,对刚开始的城市经济改革产生强烈的冲击。辽宁省朝阳地区某矿党委书记说:这部电影没有离奇的故事,没有大美女,没有缠绵的爱情,但是好看。影片的主要创作人员事后总结说:“这部电影没有精雕细琢,艺术上比较粗糙。但当时我们有个使命感,觉得需要振奋人心的大声呐喊,需要把声音喊出来。正是这种促进改革的强烈呼号,在上至总书记胡耀邦、下至各地群众等不同阶层都引发共鸣。杨在葆凭借《代理市长》中的精彩演出,荣获第九届‘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欧初)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