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都看过张艺谋主演的《古今大战秦俑情》,其中印象最深的场面莫过于往真人身上封上泥土,就变成了秦兵马俑。其实自发掘以来,秦兵马俑就充满神秘。关于兵马俑,相信每个西安人都能说出个一二三,但要再继续深入,很多人就有些力不从心了。
耗时10年建成秦兵马俑
关于秦始皇兵马俑的建造时间,历史上没有任何的相关记载。但根据考古发现的遗迹、遗物,专家推算出修建兵马俑花费了10年时间。
其实兵马俑坑停建时间已被明确,原计划要修建四个俑坑,现已发现了一号、二号、三号,由于秦末农民起义的爆发,四号俑坑没能建成。公元前209年应是修建俑坑的下限时间,此外秦兵马俑坑的修建时间还有其他依据。
兵马俑坑中出土的带有纪年的铜兵器,最晚的铸于公元前228年。而秦始皇陵修建是在公元前221年之后,这说明兵器放进兵马俑坑时间不会更早。兵马俑铺地砖上发现了“都”、“宫”等印文。“都”是都船的省称,“宫”是宫水的省称。秦统一后大规模地进行宫殿建筑和陵园建筑,都船、宫水所属的制陶作坊就是这时出现的。
修建兵马俑坑初步推算共用木材8000多立方米,巨大的松柏木来自四川、湖北地区,挖掘土方量可达12.69万立方米,这也只有统一全国后才能做到。由此,考古人员推算兵马俑坑的修建工程,大约开始于公元前221年统一全国后,到公元前209年被迫停工。
“地下军团”拥兵8000
兵马俑是秦人留下的巨作,10年的漫长施工时间,用了令人叹为观止的材料。3座俑坑共有陶俑8099个,其中将军俑仅有3个。目前,1号俑坑俑数最多,共有7030个,最少的是3号坑只有68个。此外还有陶马600多匹、战车百余乘、兵器数十万件。出土的这些“士兵”,平均高约1.8米,平均体重150公斤,身板顶两个壮汉。
如此多的“彪形大汉”是咋做的?秦时的加工厂到底在哪?研究人员曾选取秦兵马俑样品83个,秦陵附近不同地址、不同深度的土壤制成的样品20个,耀州瓷胎样品2个。进行分析检测后发现,3座俑坑原料并不完全相同,产地各具相对独立性。原料与秦陵附近垆土层关系密切,而与附近的黄土层关系稍远,与耀州瓷胎更远。合理的推断是:兵马俑的烧制窑址应该就在秦陵附近。
此外考古学者发现,秦俑的具体制造者就是秦王朝社会最下层的陶工。出土的陶俑、陶马身上,有刻画和戳印的文字。除有些编号数字外,其余都是陶工的名字。目前共发现陶工名字249个,其中许多是重复使用的,实际上只有80多个人。这些秦兵马俑的塑造者,都是从各地征调而来的。
八字胡最受秦人偏爱
关于秦俑的面部表情,是读者谈论最多的话题。很多人都说,秦俑中没相同的长相,现代人都可找到与自己相貌相近的秦俑。从已修复的近千件陶俑看,秦俑有百余种不同神态,个性特征非常突出。但面部大体轮廓有共性,不外乎八种基本脸型。“目、国、用、风、田、由、申、甲”。秦俑的脸型都是从生活中概括而得,而且具有很强的地方性,多数像陕西关中以西及甘肃东部人的脸。
秦人对头发、须眉非常重视,往往把头发的式样看成一个人身份、地位的标志。从秦俑发型看,有螺旋纹式、篦纹式、波浪式。发髻有圆髻、扁髻。圆髻的形状远看大体相似,近看有单台圆髻、双台圆髻、三台圆髻。
秦俑的胡须也有讲究,络腮大胡、三滴水式的髭须、长须型,而八字胡的种类最多,犄角形的大八字胡、双角自然下垂的八字胡、矢状小八字胡、板状小八字胡等。从中可以推断出,生活中的秦人并不是刻板呆滞,而是各有所好、各有自己的审美观。
绿红紫蓝是秦朝“流行色”
作为秦代艺术缩影,秦俑原型既然来源于生活,其身上自然反映了秦朝的流行趋势。
出土的步兵俑和武士俑,身穿交领右衽长襦或短襦,这是中原地区人们固有的服饰。骑兵俑上身穿紧袖褶服,则是少数民族地区服装即胡服。由此看来秦俑的军服,融合了两种服装的特点,且有明显的等级区别。但因秦国实行征兵制,士兵主要来自农民,达到服兵役年龄后,接受一定的军事训练,战时被征入伍,战争后回家种田,所穿衣服都是自备的,因此秦朝并没统一军服。
众所周知,秦俑原本身上有彩绘,从中可看出秦朝的“流行色”。2000年前的秦俑军服,上衣最多是绿、红、紫、蓝色,下衣则是以绿色为主。说明秦人的服装以绿、红、紫、蓝为“流行色”,其中尤其偏爱绿色。此外,上衣领部、袖口都镶着彩色花边。
秦人非常讲究颜色搭配,喜爱强烈的对比色。绿色的上衣,搭配粉紫、朱红色花边。下身穿天蓝色、紫色、枣红色裤。红色的上衣,其领口、袖口搭配绿、粉紫、天蓝色花边,下身穿深绿或粉绿裤。(记者 杜俊岭 陈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