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中国圆明园学会学术委员会成立,来自清华、北大等各个方面的100名左右的专家成为委员会委员,大会形成了北京宣言,希望能够促成圆明园文物的有序回归。专家在会上批评了圆明园的修复工作,并指出圆明园应当成立并培养自己的专业维修队伍。
昨日,“纪念圆明园建园3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闭幕,河北省古建所原所长孟繁兴表示,目前北京的古建修复中,存在着种种问题。首先是材料问题,如在修复彩绘的过程中,必须的材料是血料和桐油,而目前,这两类材料的质量根本不行。同时,一些工程经过层层转包,最终负责施工的往往是农民工,他们修建一般的工程没有问题,但修复古建则可能带来很多问题。
就圆明园而言,如果严格按照2000年通过的《圆明园遗址保护规划》,则有10%的古建需要维修;加上园内现在破败的地方比较多,因此将来的修复任务将比较大。为此,圆明园应当建立一支专业的、相对稳定的维修队伍,这样一方面可以保证修复工程质量,同时还能实现一些工艺的有序传承。
圆明园管理处对此未予正面回应。
相关新闻
在昨日闭幕的“纪念圆明园建园3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研究室原主任常润华提出,流散到圆明园外的一些石质文物,应当尽可能回归圆明园。
常润华在报告中提出,圆明园散落在外的石质文物很多,包括流散到北京中山公园的清莲朵和蓝亭八柱石、露水神台犀牛座、青云片石;国家图书馆文津街分馆文源阁碑;北京大学的梅石碑;达园;颐和园;国家博物馆以及西交民巷87号院。五塔寺石刻博物馆也保存有一雕有精美纹饰的汉白玉柱石和柱头。
他表示,这些石质文物中,有的由于常年露天陈放,多年的风雨侵蚀和管理不善,毁坏比较严重。圆明园管理处应当组成专门小组,尽快整理、搜集散落到圆明园外的各处石雕和碑刻,对园外的一些重要遗物,应尽可能回归圆明园,不能回来的,也应作一说明,说明该文物是圆明园的,并保护好,避免再受破坏。(蒋彦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