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市甘家口景王坟的一个院落里,顽强挺立着两棵粗壮的枣树。
两棵树的直径分别达3尺,树梢探到了3层楼上。在万物成熟的9月里,它们硕果累累,如同红色奖章挂满了全身。
这是两棵不同寻常的枣树。有人叫它们“将军枣树”,也有人称之为“郭老将军枣树”,将军指的是原军委工程兵副司令员唐凯,而郭老则是郭沫若先生。这里面有一段故事。
1958年7月1日,我国“两弹一星”的工程在绝密的状态中启动后,国防部在这一天正式向特种工程设计院下达了工程任务设计书,工程兵为此组建了强大的部队集结待命,等待着特种工程设计院的蓝图。这份要求在国庆十周年即1959年10月1日全部完成的蓝图,对于刚刚建院并担任院长兼政治委员的唐凯少将来说,无疑是重大的责任和压力。
设计院最初仅有60多人。唐凯将军调动浑身解数,四处招贤纳士,八方求援。所到之处,各个“山头”的领导一路绿灯,鼎力相助。需要由唐凯协调的部门遍及国家和军队十几个重要单位,其中还包括苏联40多位专家组成的庞大专家组……
正在这时,有一个意外的插曲。原来,最初的特种工程设计院被定点在北京玉泉路19号。这个像花园一般美丽的大院,曾是专供国外留学生学习居住的东方大学的校址。1958年8月,郭沫若先生奉命创办中国科技大学,也在四处寻找理想的校址,他看中了这个大院。他打听到新建的军委特种工程设计院正在此处建院。
郭沫若辗转得知该院院长唐凯将军是个很好说话的领导,便想商量与他调换一下地方。眼看就要开学,他很着急,心里又没底,便请张劲夫同志陪同前往拜访百忙之中的唐凯。
没承想来到设计院大门口时,却见唐凯已在那里恭候。见到郭沫若,他爽快地先开了口,说:“郭老的意思我完全明白,我们可以将这个院子支援给中国科技大学,保证在一周后搬家,绝不会耽误开学的。”郭沫若和张劲夫都很感动,觉得这位将军的风格真高尚。
唐凯说到做到,马上组织搬家。这无疑给正在紧张进行特种工程设计准备的工作增添了许多麻烦。在唐凯的指挥下,一周之后,大院便腾了出来。科技大学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
此事给郭沫若留下的印象太深了。
时间到了1976年上半年,经历了“文革”磨难的唐凯在北京医院治病,意外地遇到了同在医院治疗的郭沫若。郭老又一次充满感慨地谈起此事,并向他表示谢意。二人开始叙旧时还很轻松,说着说着,郭沫若就变得沉默了,神情也显得很复杂。他对唐凯说:“真对不起你,把你们刚建的设计院给赶走了,原来只想用那块地盘好好为国家培养科学秀才和专家人才的,现在看来,那里也没多大用处了……”两个人一时都很伤感。唐凯安慰郭沫若说:“您要多多保重身体,国家和人民需要您这样的科学家……”郭沫若眼睛湿润了,说:“你也要保重啊,你是1929年的老红军了,你们许多人都为国捐躯了,你能活下来不容易呀,你是南征北战的将军,万紫千红中的一朵花啊!”郭老的夫人于立群女士起身回到他们的病房,抱来一束鲜花送给唐凯。
从这天起,每日清晨,于立群都要送来一束鲜花,令唐凯将军和夫人邹光十分感动。出院的时候,郭沫若说:“你要出院了,我们不能再送鲜花给你们了,送点什么给你呢?我们家后院培育有枣树苗,品种很好,你们回去种树吧。”夫妇两人亲自将5棵枣树苗包扎好送到唐凯的病房。
这些枣树从此就在唐凯将军的家里扎下了根,在唐将军全家人的精心照料下,枣树一天天地成长起来,很快就开花结果了。在十几年的时间里,他们先后搬家三次,每一次都如影相随。虽然其间不幸夭折了3棵,可是剩下的两棵竟然势不可挡地茁壮成长着,年复一年地生存了下来。
郭沫若和于立群夫妇先后去世。枣树从此成为故人留在唐凯家最珍贵的记忆。
从十几年前开始,为了纪念郭老夫妇,唐凯将军就萌生了为这两棵枣树申请北京市“名人名树”文化遗产的念头。同时,他身体力行,边学边干,推广优良品种,用它造福更多百姓。
1999年8月26日,唐凯将军也去世了。唐将军的夫人邹光作为4位当事人中的一个,备加珍视这两棵枣树,她先后想方设法在山东、湖北、北京门头沟等地区推广种植枣树。
离休老干部孟桂之得知枣树的故事,热情地向北京市人大代表沈梦培介绍。不久沈梦培就向北京市人大递交了一份议案,建议将这两棵枣树列入北京市“名人名树”文化遗产的行列,用以纪念老一辈革命家的高尚情操和真挚友谊。
2007年8月,北京市人大正式批准了“申遗”的报告。
两棵枣树在初秋的风中微微抖动着树叶,发出飒飒的低语,好像郭沫若和唐凯两位正微笑着,交谈着,在向人们诉说着当年那些难忘的往事…… (郭米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