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3000万港元拍摄的香港电影《新僵尸先生》日前被投资方美亚电影公司紧急叫停。这部影片由郑中基、洪金宝主演,原来准备在贺岁档上映,与周杰伦的《大灌篮》以及周星驰的《长江七号》同台竞争。知情者透露,这部以捉鬼为题材的电影如把握不好就无法在内地公映,而只依靠香港本土市场风险又太大,因而导致下马。事实上,目前香港电影从制作到发行,都已融入内地电影的大环境。
淘金期 改头换面
香港电影业经历了上世纪70、80年代的黄金期后,逐渐失去了观众的支持,亚洲金融风暴又为日益低迷的香港电影业雪上加霜,再加上盗版横行,使香港电影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而中国内地电影市场的潜力则日益让世界影坛瞩目,2004年1月1日,CEPA在香港正式实行,其中四条关于合拍片进入内地电影市场的规定,让香港电影人为之振奋,使香港电影顺利地搭上了进入内地的直通车,大批香港电影人开始转战内地,《无间道》系列电影创下了香港电影的票房奇迹,同时也为合拍片提供了成功经验。
但泥沙俱下,一时之间,无数大大小小的“合拍片”进入内地电影市场,很多粗制滥造的影片甚至为了通过内地审查而随意删剪内容、结局、字幕,以为能够在内地上映就能掘到金,几乎每个月的排片表上都塞满了所谓“合拍片”,结果,不仅得不到观众的认同,反而把合拍片的口碑给弄坏了。
适应期 摸透胃口
一些劣质影片被淘汰后,香港影片以及内地和香港的合拍片在内地市场的道路也并不平坦,由于电影理念和电影文化的差异,导致“水土不服”,结果形成2005年香港电影的最低谷。2005年香港电影共有51部,是二战结束后产量最少的一年,票房也创下历年最低纪录。《阿嫂》由于涉及黑社会题材,几番折腾后才在内地上映,但票房惨淡;擅拍文艺片的尔冬升的《早熟》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在内地无人问津;以明星阵容为卖点,了无新意的动作片《猛龙》也没有受到内地观众的青睐。如果没有陈可辛的《如果·爱》和刘伟强的《头文字D》,香港电影业在内地可谓全军覆没,而《如果·爱》和《头文字D》的成功之处则在于这两部影片无论选材还是演员的选择,早已摸透了内地观众的胃口,完全适应了内地市场的需要。
融合期 佳作纷呈
经过水土不服的尴尬期之后,香港电影以及电影人开始如鱼得水地运用已经积累的合作经验制作和运作电影,内地和香港合拍片成了香港电影的绝对主流。2006年是全面自觉融合期的开始,《霍元甲》《龙虎门》《宝贝计划》《墨攻》《伤城》等一批类型特色各异的合拍佳作纷纷涌现,这些影片几乎没有阻碍地通过审查,并都在票房上取得了好成绩。这也标志着香港电影业已经逐渐融入内地电影业的大环境。
《新僵尸先生》只是个案,更多电影公司、制作者都已自觉地以内地电影市场的需求进行自我约束,从策划开始就自觉把影片视为内地电影的一部分,不能适应的题材和作品在早期即被淘汰了。
(记者 周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