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这为我们进一步作好工作提供了重要思想指导。十七大代表、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表示。
单霁翔说,回眸十六大以来的5年,各级文物管理部门以文化遗产为依托,积极普及和宣传文化遗产保护知识
,全社会珍爱文化遗产的良好风尚亮点纷呈。他向记者讲述了两件农民群体自发保护文物的感人故事。
一个故事发生在陕西省宝鸡市眉县杨家村。2003年1月19日,王宁贤等5位农民在村边取土时,意外发现了一处储满珍贵文物的窖藏。他们意识到这些文物是无价之宝,立即进行了分工,有人保护现场,有人跑去报告。赶来的文物保护人员被眼前的精美文物所震惊:出土的27件青铜器,距今2800多年,件件都有铭文,件件都是“国宝”。后经专家考证,这批青铜器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并被评为200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另一个故事发生在贵州省黎平县地坪乡。2004年7月20日,一场百年未遇的洪水冲毁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坪风雨桥。当地上百名侗族村民自发地跃入洪水中,经过三天三夜的努力,从贵州打捞到广西,抢救回了风雨桥73%以上的构件,特别是桥上的大型构件无一遗漏地被运回了村庄,使风雨桥得以重建。
单霁翔深有感触地说:“民众的文物保护意识在这两个事例中得到了最强烈的表达。宝鸡农民的‘护宝精神’,反映的是当民众感受到家乡悠久灿烂的文化传统,了解国家保护文化遗产的法律之后,所形成的自觉自愿的保护意识和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同样,风雨桥已伴随当地村民度过了数百年的沧桑,凝聚了世世代代在此劳作的人们的情感,爱桥、护桥的意识已经溶入了他们的血液。”
单霁翔介绍说,近年来,全国文物系统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形式,较好地发挥了文物宣传工作启迪思想、陶冶情操、传授知识、鼓舞人心的积极作用。特别是2005年12月,国务院决定每年六月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这对普及文物保护知识,形成全社会珍爱文化遗产的良好风尚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2007年“文化遗产日”期间,国家文物局联合人事部、文化部集中开展全国性的文物系统表彰活动。多年来为保护长城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最基层的15名长城义务保护员、陕西宝鸡市31名发现和保护文物的农民,以及中国建筑研究院历史建筑研究所被共同授予“文物保护特别奖”。“民众意识的觉醒是文化遗产最有力的保障,文化遗产保护不仅需要文物工作者和文物管理部门的努力,更需要广大民众的积极支持与配合。今后,我们要积极倡导‘民众应当成为文化遗产保护的主人’的理念,继续发挥典型的示范作用,以先进人物的言行带动保护文物的全社会行动,动员全体公民自觉履行保护文化遗产的历史使命。”单霁翔对未来充满信心。(倪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