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长篇小说出版、高票当选陕西省作协主席、慈母溘然长逝。2007年9月中旬后平常的十几天,对著名作家贾平凹来说,有着他一生都无法忘却的苦辣酸甜。他说:“因刻苦写作而受伤手指的疼痛以及失去母亲的伤悲,令我刻骨铭心。”
“我把15万字的初稿改得面目全非,感觉不到位就推倒重来,结果把手写伤了。这是我多年来修改次数最多、最折腾的一部小说。”现在贾平凹的右手中指已经严重变形,不仅磨出了一个大坑,皮下也有淤血。
《高兴》的素材早在2004年就已经酝酿成熟了,早于《秦腔》。为了更好地写作这群都市边缘人的生存状态,贾平凹不断地到西安一个“拾荒村”去调查采访。这个村子全是来自农村、在城市里拾荒的农民。贾平凹和他们一起体验拾荒生活,还跟他们同吃同喝。
贾平凹透露,小说主角“刘高兴”在现实中真有其人,此人和贾平凹是小学到中学的同学。而促使他用两年多的时间完成这部作品的原因在于,“在大都市里,我们看多了到处张扬的繁荣,或许从这些破烂王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里,能摸出这个年代的另一面、城市不轻易能触摸到的脉搏,刘高兴使我萌生了写作的欲望”。
谈起今后的创作计划,贾平凹说:“一个作家的创作是没有办法计划的,当年我说还要拼十年这句话,有当时的状态,50岁时吧,劲头比较足,人一过五六十岁,好像慢慢就精力不济了。回顾自己过去这5年吧,反正一直在朝前走,也没有荒废时间。也写了《秦腔》、《高兴》,但要真的说达到了啥目标、到了啥高度,好像也没有,因为一旦达到了,人也就不想再动弹了。写作就是要不断突破自我。我一直有股冲动,想写一部有关‘文化大革命’的小说,我当过红小兵,家庭也受过冲击,这方面的材料比较丰富,记忆也都特别深刻。但这个比较难写,一直没动笔。关键是怎么写的问题。这需要好好思考。年轻时见什么都想写,50岁以后,好多东西反复思量它的价值才会动手。”(吴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