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9月27日电 台湾《中国时报》今日刊登成功大学政治系教授杨永年的文章指出,对台湾而言,大导演李安电影新作《色,戒》,从某种意义上也存在政治经济的意义或效应。原文摘录如下:
随着大导演李安回台宣传《色,戒》首映,该电影成了新闻媒体与社会大众的热门话题,加上这部片子获得威尼斯金狮奖,让笔者不自觉地就跟随这股风潮前往电影院观赏。巧的是看完电影,刚好听到收音机传来两位政治人物的评论,国民党候选人(马英九)表达“感动”,“新闻局长”(谢志伟)则表达“沉重”。听到这样的反应,让笔者觉得既感动又沉重,进一步认为《色,戒》绝对存在着政治经济的意义或效应。
《色,戒》除了导演来自台湾,内容没有谈到台湾(了解这段历史的华人才知道这是大陆来台“外省人”的集体记忆),所以有人会认为失去了台湾的“主体性”,或有台湾政治人物会认为台湾被边缘化。因此,虽然导演李安是地道台湾出生、成长的“台湾之子”,拍摄的电影难以脱离早年的生活经验,可以说这是一部从台湾观点出发,剖析民国初年与抗日时期的近代史电影。却也因为这样的背景,让认同台湾“主体性”的执政者必须认真小心地看待与响应这部电影。或许因为该片以台湾出版之名又挟国际电影大奖加持,所以政府主管单位得出面肯定。其奥妙之处在于,《色,戒》的故事题材属于近代史中的两岸共同的记忆;但,有人会说这是中国的故事,不是台湾的故事。或可以说,《色,戒》所表达的深层文化意涵,其实与目前的“主流价值”是相互矛盾的。
从政治人物的语言,政治人物出席首映会场与否的动作,让我们体会到电影艺术文化总难摆脱的政治解读。还好,电影的主要观众不是政治人物,不一定要获得政治人物的认同;电影主要是为获得社会大众或市场(票房)的肯定,才是得以生存的关键或本钱。或者,电影传播文化(历史)意欲突破政治枷锁(控制)的力量,在这部片子中获得充分地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