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七夕”(即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但这个充满浪漫色彩、广为流传、妇孺皆知的节日,其真正的内涵是什么?人们的看法似乎各有不同。作为一种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的保护?如何使其在新的时代不断焕发生机?在前不久召开的“广州市乞巧文化节研讨会”上,有关专家再次就此话题展开讨论。
在8月22日召开的“广州市乞巧文化节研讨会”上,专家学者、广州市天河区珠村村民等40多人就天河区珠村的乞巧文化保护和发展发表了各自的观点与看法。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形势严峻
广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曾应枫在发言中说,广州天河珠村的乞巧节从2001年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众人皆知的一个盛大民俗节日。珠村的村民从过去悄悄地摆七娘,到如今不但在村里摆,还摆到省的乞巧赛艺会上,拿了金奖,这变化不但是增加丰富了乞巧节的内容,有拜仙仪式,举行乞巧小姐大赛,在珠村建立的民间文化传承基地,还编了乞巧文化乡土小学教材,让乞巧这传统的民间手工艺走进了学校。珠村是一步一步地将乞巧节打造成文化品牌,是非常值得研究和关注的。这说明了乞巧节(摆七娘)是民众真正的节日。
当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与发展仍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城镇中的群族文化随着城市化建设在衰退。同时,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也存在着国家间、族群间、个人间的利益纷争,社会呈现的精英文化、大众文化、民间文化及种种多元文化复杂交融,迫切需要专业的和非专业的民间文化工作者提出问题,进行理论的研究和推进。
乞巧节应定位为“女儿节”
来自华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的江金波博士站在全国城市传统节庆旅游开发共性问题的高度,剖析了广州乞巧文化节旅游开发的市场开发起步的成功经验,提出了其今后更好的市场运作策略。江金波认为,实施城市传统节庆旅游开发,要在群众性广泛参与基础上,将其物质性与精神性元素开发有机融合,善于运用市场化运作,提升其市场效益与社会效益。今后除设立乞巧作品创作大赛、乞巧女儿形象大赛等与现代旅游接轨项目外,还应加大对工艺自身的保护,对传统工艺实施市场化。如设立乞巧手工艺吧,让情侣现场制作传统工艺品赠予对方,以鲜明的主题定位如情侣节、女儿节的双重主题占领市场。
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储冬爱认为,将七夕定位为情人节很不符合传统文化,是很不现实的。在中国的民间祭祀中,祭拜的女神都没有情爱的女神。这个始于汉代的节日源自古代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是旧时女性通过展示巧手巧艺向“织女七姐”祈求智慧灵巧和生活、婚姻幸福的日子,也是女儿家一年中最风光的日子。从长远来看,定女儿节让更多的年轻女性在节日中浸润,是乞巧节日薪火相传的重要一途。
“七夕”纯粹是个爱情节日
神州民俗主编刘志文提出不同看法: “中国有三个爱情节日:元宵、三月初三和七月初七。七夕从产生起就纯粹是个爱情节日,仕女向河汉祈祷找个好郎君,过上好生活。他指出,2000年前的《诗经》中,就有关于七夕的爱情诗歌,“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所以我们的爱情节日比西方要提前了1000多年。到了汉代,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逐渐成形。希望下一年的研讨会能够邀请国外专家,共同推动乞巧节的发展。
广东工学院装饰设计系尚华教授的发言提出当代一些中国大学生对民族文化、本土文化的漠视,应引起重视和思考。她说,奥林匹克运动会起源于公元前776年左右,古希腊人为祭祀雷电大神宙斯而举办奥林匹克竞技大会的风俗。雅典奥运会开幕式请出了希腊神话诸神,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能否也应请出中华传统文化及神话的代表性人物包括牛郎织女。
乞巧文化不应太急于市场化
广州博物馆馆长程存洁提出要把广州的乞巧文化以文物的形态保存到博物馆里面,让以后的人能从历史的发展认识乞巧。
广州市台联的代表说,在中国台湾,乞巧节又叫七夕节、情人节、女儿节,他们习惯称之为“七夕”。“七夕”作为中国六大传统节日之一,在中国台湾也得到了继承和发扬,岛内尤其是中南部地区每年都会举办形式丰富的活动纪念这一节日,其中拜“七娘妈”和举办“成年礼”最为盛行。希望两岸学者能够加强交流。
番禺区文联副主席符中杰提出自己的观点:“是不是所有文化都要走向市场,是否文化就必须与市场、经济效益挂钩呢?有些传统文化就不一定走向市场,而是应该由政府扶持,创造文化软环境!”他还比喻说:“乞巧文化不应该太急走向市场化。正如城市绿化一样,绿化是城市中的一部分,总体大环境好了,经济效益也就出来了。”
广州市地方志研究员陈泽泓认为乞巧文化是岭南文化、广府文化的一部分,乞巧节是源于人们的美好的愿望与心灵手巧的结合,今后广州乞巧节的定位应围绕这一主题展开,发展和打造品牌要作详细的规划。
广州市民协秘书长陆穗岗的论文观点是,应该将乞巧体验和相关活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体验活动过程中,参与者通过参与的过程并得到一种印象或经验,并进行传播,这是一种新的、有效的传播方式。
珠村乞巧艺人潘尧珊提出,要设立乞巧工艺文化收藏机构,可从广绣开始,令乞巧作品成为既能欣赏又可收藏升值的工艺品。
华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关溪莹希望能将珠村“乞巧”习俗嫁接入现代生活,将之激活为具有现代意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闻琦 民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