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女于蓝
提起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于蓝,大家自然联想到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江姐,很多人把电影《烈火中永生》当成于蓝的成名之作,其实不然,确切地说,于蓝的成名之作当属电影《革命家庭》。她在片中扮演的“革命母亲”不仅得到广大观众认可,还受到了周恩来总理意味蕴藉的表扬。
于蓝演了个好妈妈
前不久,记者登门拜访了于蓝老师,八十六岁的人了,耳聪目明,精神爽朗,特别是记忆力惊人,谈起几十年的往事如数家珍。于蓝手指墙上挂着的一幅老照片对记者说:“周总理表扬过电影《革命家庭》,可不是我凭空所说,这里有照片为证啊。”记者仔细观瞧,只见照片中的周总理正当着众人的面,高兴地握着于蓝的手说些什么,于蓝颔首微笑,侧耳细听,好像生怕落了一句。
那是1961年,在香山举行了一次有关电影方面的会议,这一天,周总理来到了现场。于蓝个头不高,站在众多名演员中间,一点都不起眼,可周总理还是一眼就看见了这位《革命家庭》中的妈妈,上前亲切握着于蓝的手,当着众人说道:“你演了个好妈妈!”声音很大,好像是有意在给别人听,还有意侧了一下身,一旁的新闻记者迅速举起相机抓拍到了这一珍贵瞬间。
于蓝深情地回忆道:“周总理说的这句话可是一语双关,分量很重。”如果了解《革命家庭》出炉背景的人或许能解其中滋味,如果不了解的人可能就只听懂个表面了。那么周总理讲的这句话分量何在呢?
电影《革命家庭》是根据陶承的回忆录《我的一家》改编的,片中个人的命运、家庭的命运与革命事业、国家的命运交织在一起。母亲周莲在经历了失去丈夫和儿子,被捕入狱的严酷考验中,逐渐成为坚强的革命战士。
上世纪50年代末,于蓝看了陶承的回忆录《我的一家》后,深深地被周莲这个人物所吸引,就产生了把故事搬上银幕的想法,而且特别希望能担纲女主角,于蓝就打电话给张水华导演毛遂自荐出演革命的母亲。尽管此前,于蓝在《白衣战士》、《翠岗红旗》、《龙须沟》等影片中有过精彩表演,但这次表演对于蓝来说难度不小,她从少女一直演到老太太,人物性格变化和时间跨度很大。
为了将周莲这个有着三十多年磨炼历程的妇女演出层次、演得逼真。于蓝下工夫体验生活,查阅资料。然而,有些人不知道,这样一部好影片在拍摄过程中意想不到地受到了来自“上层”的阻力,险些“胎死腹中”。
康生曾怪声怪气地说:我在上海待过,不知道陶承啊。他还认为,这部影片是突出个人,是在为错误路线树碑立传。关键时刻,著名剧作家夏衍同志据理力争:在错误路线上的英雄事迹也值得我们学习。
夏衍同志为了拍一部电影敢于“顶撞”上司,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啊!若没有崇高的艺术追求和理想,肯定做不到。多亏夏衍同志力挺,这部片子的拍摄工作才得以进行。影片上映后受到广泛好评,于蓝也一举成名,在1961年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荣获“最佳女演员奖”。
周总理当然知道这段曲折的经历,对这部影片自然也更加珍爱。他老人家当众表扬于蓝,实际上也是公开肯定这部影片,是对广大演职人员最大的支持和理解。
江姐不是刘胡兰、赵一曼
电影《烈火中永生》堪称于蓝的巅峰之作。其实,这部影片的拍摄也经历了不少坎坷。老实说,初见于蓝老人,一点也找不到江姐的影子,满头白发与一身果敢的英雄形象有着较大的距离,让人感慨岁月的飞逝与无情。
于蓝老人自我感觉,塑造江姐的形象并不矫情,并不是因为自己的演技多么高明,而是因为有深厚的生活积淀。于蓝和江姐是同龄人,都经历过国家山河破碎,饱受外来侵略的屈辱,都对国民党当局的腐败和消极抗日的行为痛恨不已。作为革命者,两人还都有过被捕后和敌人斗争的经历,两个人的内心世界和感受并不遥远。后来,于蓝又多次来到成都、重庆等江姐战斗过的地方体验生活,并采访了小说《红岩》的作者,广泛接触了江姐周围的战友。当然,能演好江姐这个角色,于蓝还要特别感谢夏衍。
于蓝是在阅读了小说《红岩》连载后,被那些优秀共产党员的英勇事迹所震撼的,常常感觉他们像雕塑一样屹立在面前。她萌生了把小说改编成电影的想法,她和导演欧阳红英决定共同拍这部戏,后来张水华打来电话也要导这部片子。考虑到张水华经验丰富,于蓝就同意了,三个人组成了核心小组。
那个时候,大家在拍感情戏方面经验不是很足,表现重点还是一味放在斗争方面,剧本改了几遍都不理想。于是几个人就赶往广州找到正在休假的夏衍汇报情况。夏衍听完汇报就问:你们为何不重点写江姐呢?几个人回答:写了,有一两场戏啊。夏衍意味深长地说:“江姐的丈夫牺牲了,她也英勇就义了,她的孩子也受到人们的关心,你们只写斗争,显然是不全面的。”“好了,你们在广州待上几天,我给你们改编。”电影《革命家庭》的剧本改编就是出自夏衍之手,这次改编自然也得到大家的信赖。夏衍不愧是大手笔,不到一个星期,剧本就改好了。
影片开拍,于蓝当仁不让地成了江姐的扮演者。此前,于蓝的头衔是副导演,管着不少杂活,到底如何塑造江姐这个形象还真没想好。茫然之际,于蓝耳畔突然响起夏衍的一句话:你可不要把江姐塑造成刘胡兰、赵一曼式的英雄。于蓝恍然大悟:江姐不是农村妇女队长,也不是部队里的指战员,她是一个生活在大城市里的共产党员,随时准备奉献自己的一切。慢慢地,江姐的外貌举止在于蓝的脑海中有了轮廓。随着拍摄的进展,于蓝越演越入戏,越演越有感觉,江姐的形象被人们普遍接受了。
姐妹们反对于蓝嫁给“黑三”
在于蓝房间的显目位置摆着一张田方的剧照,深邃坚毅的目光,棱角分明的脸庞让人一下子想到《英雄儿女》中革命的爸爸——志愿军某军政治部主任王文清。
于蓝比田方小10岁,她来到延安时,田方已是老革命了。老革命能在一位少女心目中留下美好的印象,电影《壮志凌云》可以说功不可没。田方在影片中饰演一位朴实的农村青年,为了抗击侵略,他割舍爱情,壮烈牺牲。年仅15岁的于蓝看了电影后,一下子成了田方的“粉丝”。说起来也后怕,于蓝万一先看了《日出》,演艺界恐怕就没有这段姻缘了。田方在《日出》中扮演反面角色黑三,惟妙惟肖的表演让于蓝的很多小姐妹对黑三恨之入骨。当她们得知于蓝与田方情投意合时,都执意阻拦,坚决不同意于蓝嫁给一个“坏蛋”。
田方为人宽宏大度,对于蓝更是百般呵护,于蓝有时耍个小性子,田方也很迁就。可婚后不久,田方与前妻生育的两个孩子被于蓝的哥哥接回了延安。于蓝的哥哥是位地下党员,身份特殊,兄妹俩极少团聚,这次回到延安让于蓝喜出望外。但当得知田方的女儿和儿子也来到延安时,于蓝心里挺不是滋味,家中掀起了微微波澜。田方很早就离开家干革命,对女儿和儿子总有一种愧疚感。这次与儿女团圆,田方给了孩子们更多的父爱、而给新婚妻子的时间相对少了些,于蓝难免产生被冷落的感觉。
然而,于蓝是位认知能力很强的人,她意识到自己肩上的责任,很快克服了情感上的不适,把自己的爱无私地投放到两个孩子身上,一家人渐渐亲热起来,两个孩子也把于蓝当作亲妈妈看待。北京和平解放后,田方出任北影厂厂长,逐渐淡出了银幕,而于蓝却大放异彩,攀上表演艺术的顶峰。
晚年的于蓝依然忙碌,1981年,60岁的她开始第二次创业,出任儿童电影制片厂厂长,全身心地投入到儿童电影事业中。离休后,于蓝作为少年儿童电影学会的领导仍致力于儿童电影事业的发展,为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做着不懈的努力。((记者 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