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这些孩子们的QQ个性签名为啥就看不懂呢?‘⒈鲭.⒈种颜铯.ме的囿壹彦页色’,‘宥时候卜知道脑子哩菑想什麽’,‘莓想埝祢巳宬s'1.种惯’……你能看懂几个?”28岁的某高校教师潘征宇这几天很郁闷。有相同感受的大有人在。近日,在一个网站论坛上,网友“我爱母语”发出名为《河南是汉字的发源地,我们倡议:使用规范汉字,拒绝“火星文”》的帖子,立即引来跟帖者众。
由韩文、日文、中文偏旁、繁体字、生僻字、符号等组合起来的“火星文”流行了,对此,不少人动用家长权威和“传统文化杀威棒”严肃批评:会“破坏汉字的纯洁性和规范性”。国家语委副主任、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王登峰司长说:“既要去关注、规范,但是不要把它看得太严重,毕竟它是在一个特定的区域里、特定的对象中交流的工具”。因为,火星文不是文化狼,而是一只捣蛋的文化羊。
互联网时代,为现在的年青人提供了宽敞、自由、个性和无拘无束的成长空间,他们中的一些人更愿靠近网络世界,满足自我视觉和思维。这种“嬉皮士风格”是任何开放国家都会有的一种文化冲动。这只是为了用标新立异、个性十足来证明自己的与众不同和个体存在。他们只是用“火星文”之类的举止表达逆反和青春冲动而已,就像“愤青”一样,这很正常。
所以,这种“文化折腾”,充其量只是一种“文化调皮”,在传统文化规则之外寻求一片属于自己的文化绿洲,这只“捣蛋的文化羊”冲破丝疆、跳出羊圈、撒欢奔腾,等到筋疲力尽、心智成熟的时候,才懂得传统文化的营养更为丰厚,懂得回归。
所以,作为一种新东西,它的重要意义不在于要得到什么,而是提醒人们和社会,对这群青春个性的群体,对待网民们的个性呼声,我们还是要从精神本性上给予尊重和理解,信任他们,鼓舞他们,安慰他们,而不是用“有色眼镜”堵截对他们的正视,堵住他们渴望“融入文化主流”的美好愿望。
复旦大学教授顾晓鸣说,“‘火星文’可以说是青少年一种误用的创意,有规律可循,文字专家若加以研究,一些合理部分的引进,以及由此引发的探讨,可能产生积极的效果。”可见,“火星文”对于社会和文化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无法忽略的青春亮色:提醒了传统文化的与时俱进,开阔了人们自以为是的文化视野,丰富了现代汉语的时代元素,这就够了。(雷振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