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知道林语堂的厉害,是听说他就是将英文humor翻成了中文“幽默”的人,以后看到他居然能将李清照《声声慢》里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翻译成“Sodim,so dark,So dense,so dull,So damp,so dank,So dead!”
林语堂的译功为什么如此了得?“语堂体”脍炙人口的文化密码又到底何在?翻开林语堂的这本《左手孔子,右手老子》,或许会有不少别样的收获。该书由两部分组成,上篇“孔子”,共三章,再加一篇《想象中的孔老会谈》;下篇“老子”,共四十三章,再加个绪论。
据说,《论语》有许多英译本,但林语堂的做法与众不同。他不是从“学而时习之”开始逐字逐句翻译,而是将其分门别类地重编了一下,小题目有:孔子的感情生活、孔子的谈话风格、孔子论君子和小人、孔子论政治教育等等,另有几篇介绍孔子的身世,摘译《礼记》的《中庸》、《大学》和《孟子》的有关篇章,就能让西方读者知道孔子是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儒家学说几千年来怎样深入中国人心的。
虽然,此书现在是将英文翻回成中文,已有“回锅肉”之嫌,但其实践的光辉还是遮掩不住的。比如,在“老子”篇里,他把“唯之与阿”翻译成“愤怒的应声‘是’,愤怒的应声‘哼’”;把“企者不立”翻译成“凡翘起脚尖想要出人头地的人,反站立不稳”;把“故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翻译成“有前行的,有后随的,有嘘寒的,有吹暖的”。这种译法建立在对语言的深切体味和对心理的细致分析的基础上的,所以,读起来相当的传神、有美感,而且有一种身体的敏感部位被触碰的感觉。
从《吾国与吾民》到《苏东坡》,再到《京华烟云》,他瞄准的始终是中国人的最本真的生活。如果说,先秦儒家是想以规范信条回应农耕社会的秩序问题,先秦道家是想以生命感受回应农耕社会的心灵问题,那么,“语堂体”的实践和风靡,则是对中国思想“儒道互补”命题的文学演绎和现代阐释。邝海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