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7月17日电 美国《侨报》14日社论指出,对故宫价值的关注,不应停留在星巴克是否破坏了其文化的“单纯性”,不应将其视为一个能产生最大利润的“中国独占企业”,而是看故宫所储藏的历史文化记忆,能否光耀人类的文明之旅。原文摘录如下:
在经过了整整半年的网络民意拉锯战后,北京故宫博物院昨日透过大陆媒体正式表态,星巴克咖啡即将离开故宫。这个消息立即引起海内外媒体关注:美国连锁餐饮店星巴克咖啡的营业场所故宫九卿房如今关门上锁,似乎意味着民意的又一次胜利。
据说让星巴克离开的理由是:一是对星巴克所占用建筑将进行修缮;二是故宫经营网点已委托专业公司进行科学规划,规划方案将九卿房定位于饮料店,由故宫自己经营不同饮料,其中包括多种咖啡品牌。而“星巴克坚持单一品牌”,因此只能离开。
就这样,已在故宫经营八年之久的星巴克看来要体面离开了。今年1月间由中央电视台英语主播芮成钢在其博客上发出“故宫里的星巴克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糟蹋”的抗议书事件,看来也将在大陆无数网友的支持与反对声浪中尘埃落定(也有大陆媒体将此视为四年前另一美国餐饮连锁企业肯德基退出北海公园的又一延续)。
然而该事件的后续效应却透出新问题,即故宫的商业化探索正处于夹缝中。
按照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李文儒的说法,故宫从2006年通过招标方式选择了一家具国际背景、经验丰富的专业公司,委托其对故宫的经营网点进行规划,以此提高服务水平。
从这份基本思路“树立故宫品牌,强化服务意识”的方案看,一方面要开发有故宫特色的文化产品,使目前已达500余件的这类产品明年达到1000件,并计划在北京其他景点也开设经营故宫特色文化产品的专卖店;另一方面,目前故宫内大小经营网点34处已是故宫网点数量的上限,且未来任何经营主体必须使用故宫品牌,过去与合作经营或独立经营的网点,将通过整合利用故宫品牌继续经营,或按企业意愿停止经营……
这个方案事实上正在回答在这场各方观点杂陈的大争论中的主要矛盾点:
第一,既然作为世界遗产的故宫每年都有大量外籍游客观光,他们在参观故宫的时候以喝星巴克咖啡小憩有何不可。是否狭隘的文化视角限制了故宫在人类共享文明遗产的包容程度,如果是中国人开的餐饮店是否就可顺利地在故宫经营下去?
第二,在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建筑群里,故宫里出现的咖啡并不代表“破坏了整体的东方风貌和味道”,舆论及民意是否过分放大了咖啡的文化象征意义,如果同样还是一家外资连锁店但却将星巴克咖啡换成了中国茶,是否就可继续经营?
第三,故宫每年4亿元的门票收入全额上交,按财政预算由国家财政部门以“收支两条线”拨款。这也使舆论及民意忽略了北京故宫的生存发展方式,是否应更关注究竟什么样的商业模式能够补充这个每年公帑用之不足的庞然大物之消耗?
因此关于故宫的生存与发展似乎还应该用更为宏观的视野去观察,而非把眼光盯在星巴克事件上。否则,星巴克的离去不会对故宫的未来产生出什么积极的影响。因此该让民族自豪感、文化包容性、利益保护墙、商业化开发这些概念也随着星巴克一起暂时离开,让这个承载着巨大文化使命的国家博物院抓住机会窗口进行探索和转型。
在中国最近三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之中,故宫这个词如今一分为三——两岸三地的导游们私下里这样向海内外游客们解释:早已被遗弃的是沈阳故宫、只剩下房子的是北京故宫、只有好东西的是台北故宫,故宫成了一个关于中国的历史断续、政治割裂、文化破碎的见证者。而眼下,北京故宫正在努力恢复一切,努力重新唤醒一个古老帝国的文化记忆,努力塑造中国历史传统的完整标识。
在今天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背景下,国人同胞正在不断提高对历史文化传统记忆的渴求(从故宫门票涨价事件以来,这种渴求被不断放大)。因此,对故宫的期待应放在其公益化和商业化的本质属性和关系上,应该关注其生存发展模式是否会伤害到人类文化遗产的理解与分享上,应聚焦于如何让传统和文明碎片向着未来进一步发出光芒。
对故宫价值的关注,不应停留在是否有一家星巴克是否破坏了其文化的“单纯性”“统一性”,不应将其视为一个能产生最大利润的“中国独占企业”,而是看故宫所储藏的历史文化记忆,能否光耀人类的文明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