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汕头七月十一日电 (林馥盛)在南澳县乌屿与半潮礁之间海域的古沉船“南海Ⅱ号”的水下考古发掘工作有了新的进展,记者日前从汕头市文广新局获悉,目前“南海Ⅱ号”已经基本完成初步的水下考古探摸方案,已经上报省政府和国家文物局,考古专家正着手对沉船周围进行抽泥工作,为下一步的发掘工作做好准备。
“南海Ⅱ号”先期出水的一百三十八件瓷器,有盘、碗、罐、碟、瓶、盖、盅等,属宋、元、明时代的瓷器,其中有十件可定为馆藏三级文物,瓷器主要是广东粤东地区民窑产品,少量为江西景德镇产品,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据水下考古专家下水摸查,初步发现有一艘约十七至十八米长的沉船,沉于海底二十五米至三十米之间,船上及四周约有瓷器上万件。
据“南海Ⅱ号”水下考古发掘执行领队崔勇介绍,在正式开始打捞的前期工作中,勘测船上十二名考古专家每天轮流下水,对沉船及其周围的部分散落的瓷器进行清理和打捞,目前已经打捞出水三百余件古瓷器。同时,考古队员也对古沉船及其四周的文物进行拍照、摄像和绘图,争取尽快形成一份完整的水下考古探摸方案和完整的水下考古发掘报告,目前水下考古探摸方案已经基本完成。
考古专家介绍,“南海Ⅱ号”的周围环境较好,水下清晰度也较高,此次在水下摄影录相、画图等较为方便。由于沉船所在海域礁石比较多,考古专家初步推测这艘船是因为触礁沉没。从出水的各种水下文物看,充分证明了南澳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出海口之一。这对于深入研究汕头的历史和文化,特别是海上交通运输、经济商业贸易活动,均具有很高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