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尧,上古五帝之一,其所处的时代被世人颂为 “尧天舜日”。孔子说: “唯天为大,唯尧则之”。数千年来,尧被公认为是华夏民族的文明始祖。
临汾 一直视尧为临汾人,因为“尧建都于平阳”。至今,临汾市尧都区还留有尧庙和尧陵。
而最近几年,晋东南的长子县则忽然提出“尧王故里在长子”的论断。
五千年文明看山西。一些史前及夏商周的人物传说,因为年代久远,缺乏历史遗存佐证,学术界研讨中发生争执在所难免。
但是,一种不好的倾向是,某些地方政府越来越多地介入并干预学术研究,其 “醉翁之意”,明眼人一眼就能看穿。
不光是山西。放眼全国,争夺名人故里的战斗四处发生,人们对此越来越司空见惯。这种多由地方政府主导的文化战,不仅使学术研究走入误区,也出现了不少病态之举。
尧都区:帝尧故里当然在临汾
6月5日下午,临汾市尧都区城南。
这里是晋南根祖文化的代表、著名的尧庙风景区。落日余辉间,松柏与一大片古式建筑交相辉映。庙前的广场里,游商小贩络绎不绝,但这丝毫无损整个景区的庄严肃穆。
尧庙是历代国祭的场所,康熙年间“为地七百亩,为屋四百间”,康熙皇帝曾在尧殿御笔亲题“光披四表”。
高树德,当地公认的尧文化研究专家,现任尧都区文物旅游局书记。而尧都区文物旅游局,居然就设在尧庙隔壁,显示出尧庙在当地的地位。
高树德认为,古称平阳的临汾市“已经是史学界公认的帝尧古都”。
尧的很多历史传说,其分布均以尧都区为中心。比如,尧都区西山有姑射仙洞,传说为帝尧成婚的洞房;尧都区东北还有尧出巡经过的击壤处和尧访康衢的康庄堡……
史料记载帝尧“姓伊祁,名放勋,号陶唐氏”;尧庙西南5里的汾河东岸,恰有一个伊村——尧姓“伊祁”,而伊村则是全国惟一。如今,伊村姓伊者虽已不多,但全体村民均以是尧的后裔而自豪;临汾霍州东山有陶唐峪,传说是帝尧的避暑行宫。
尧都区城东30公里的大阳镇北郊村,至今有尧陵,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地传说,葬尧时人们掬土成陵。墓高50米,周长300余米,为三皇五帝中最巍峨的陵墓。
紧邻尧都区的洪洞县有羊獬村,传说帝尧出巡在此时,得到了能辨忠奸的独角兽羊獬,还将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寄养此处;后娥皇、女英嫁给舜。舜居洪洞西山的历山,至今羊獬和历山两村仍有接姑姑送娘娘的习俗,数千年从未间断。
制陶是尧时期最重要的产业。位于尧都区东南塔儿山(古称崇山)脚下的“大夏之墟”——陶寺遗址的发现,不仅轰动了世界,而且为帝尧建都临汾提供了确凿证据。
人常说“五千年文明看山西”,但史学界则公认“五千年文明看晋南”——尧给尧都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但长期以来并不为世人注目。1965年,尧庙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犯罪分子纵火焚毁了尧庙广运殿。高树德说“这成了保护、挖掘这份遗产的转折点”。当年,当地政府财政拨款,并呼吁海内外华人捐款,重修了广运殿;此后,历任政府又对尧庙进行了大规模的重修扩建。
2000年,经民政部审核,临汾市更名为尧都区,而“临汾”则成了地级市,下辖尧都等17个县市区和两个省级开发区。当年,首届“海峡两岸尧文化交流会”召开。
今年3月17日,临汾市委牵头,尧文化研究会正式成立,市人大主任刘合心任会长。这个机构的主要工作是整理、保护和发掘“帝尧和其臣民所创造的思想、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成果,以及相关的文物、遗迹、传说和故事”。
这样,临汾对尧的研究从以前的民间为主提升到了政府、专家的高度。
今年清明前,临汾市对尧陵启动了“300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修复”,一期工程将于今年9月竣工。
长子县:由儿及父拉网调研
尧都区西北的王曲村有一大土堆,传说是尧子丹朱的墓;但是,位于晋东南的长子县,其名字由来也与丹朱有关,传说丹朱被封于此地。
爱屋及乌,由儿及父。这两年,长子县认定长子也是丹朱父亲尧王的故里。
这个说法始于太原师范大学李蹊教授的一篇论文。2005年9月,李蹊的论文《丹朱封长子考——兼论尧的生地、发祥地和兴旺地》传到了长子县。这篇论文引起长子县委、县政府的极大兴趣。不久,长子县政协邀请李蹊到长子做学术报告。
李蹊的报告点燃了长子县“争尧”的热情。随后,长子县政协下发通知,组织官方力量,对帝尧展开了大海捞针式的调研。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长子县编辑出版了《尧王与长子》一书。
去年12月,长子县成立了尧文化研究会,会长由长子人申修福担任。申从政府机关退下来后,专职从事尧王研究。
申修福坚定认为“尧王故里在长子”,他说了以下几条理由。
尧王出生于长子。其理由是古籍记载“母陈丰氏,曰庆都,生尧于丹陵,是曰放勋”。而这里所说的丹陵,就是现在长子县南与高平市交界的丹朱岭;
尧王初“封于陶”。“封于陶”就是把“陶”这块地方分给了尧王。史书记载:尧王“年十三……封于陶”。而长子有陶唐村、陶坛场遗迹,长子自古以来有陶乡、尧乡的称谓;
尧王归宿于长子。申修福说,史书记载尧一百岁时死于陶,而陶就在长子;
……
今年3月底,长子县邀请省城专家学者召开了“尧王故里暨尧文化研讨会”,进一步对尧王故里在长子进行论证;下一步,长子县还将邀请全国的专家学者对尧王故里进行论证。
名人之争 狼烟四起
不仅尧都区和长子县在争尧,外省一些县市也加入战团。上世纪90年代初,河北顺平县就在权威报纸上刊登广告,说尧王故里在顺平;江苏亦召开研讨会,论证尧的故乡是江苏。
最后,尧陵在哪里也出现多种说法。山东某媒体宣称“尧帝陵最终确定在菏泽”,但又称“菏泽历来属于黄河的泛洪区,现在的尧帝陵虽已没有文献记载中的样子”。
不只是尧王。事实上,对历史名人的争夺,最近在全国已成潮流,大有泛滥之势。这些热点争端主要有:
舜之争:舜耕历山,这个典故国人耳熟能详,但历山在哪里?我省垣曲、翼城、沁水交界处有历山和舜王坪,洪洞县西山有历山;但山东为争夺“舜王”,很多文化场所、宾馆、楼盘以及旅游设施都把名字与舜挂钩,还办了一个“舜网”的网站。
老子之争:河南人认为老子的故里在洛邑,于是建了老子文化广场,拍关于老子的电视片、搞文化节;但安徽人认为老子是安徽涡阳人,也大打“老子”牌,开发老子文化。
姜子牙之争:姜子牙在中国家喻户晓,现在诸多地方在争姜子牙故里,其中有山东说,许州说,新蔡说等。
皇甫谧之争:皇甫谧是中华“针灸鼻祖”,宁夏、甘肃两地媒体、网民为争论其归属地,吵得不可开交。
诸葛亮之争:今年,湖北襄樊举行仪式,纪念诸葛亮出山1800周年。但是,诸葛亮躬耕之地有湖北襄樊和河南南阳两种说法,嘴官司打了多年。
还有浙江萧山、诸暨和绍兴抢夺西施故里;河南和湖北抢夺花木兰……
小说虚构的人物也争个不休,孙悟空、梁山伯祝英台也有人抢,“一些神话人物被勒令还俗”。比如说孙悟空,福建学者声称发现了孙悟空的墓地,山东教授则考证出泰山是“花果山”的原型。
正面人物还好说,争夺反面人物就有点不可思议。针对西门庆和潘金莲,山东阳谷县和临清市就各自开发了《金瓶梅》文化旅游区;而安徽人则建起了《金瓶梅》遗址公园,并宣称“西门庆是安徽人,是徽商的杰出代表”。
“文化保护”标签下的利益之争
在全国风行的炒作古代名人潮中,最热门的还是“找祖宗”,而后是祭祀祖宗。继炎帝、伏羲、女娲、尧、舜、禹等等后,还有大批的地方神、民族神、行业神近年逐渐进入各地政府的“公祭”行列。公祭的同时,伴着争夺方的大量“口水”:伏羲被河南周口与甘肃天水祭拜,帝舜被我省运城与湖南宁远祭拜,女娲受到我省万荣和洪洞、甘肃天水、湖北平利、河北邯郸等地的追捧,炎帝则在我省高平、河南焦作、陕西宝鸡、湖南炎陵等地同时受到公祭。
山西大学旅游学院刘改芳博士说,中国的古籍太过丰厚,相互抵触者不少,致使后辈争辩不已。后人都愿让“芝兰玉树生于堂前”,名人故里之争,实质上是利益驱动下的资源经济博弈。
刘博士说,每挖掘一个名人故里,就可以开发一个旅游景点。游客有观赏山水的,也有欣赏文化的,“到山东,看的就是儒家文化;到北京看的就是明清文化;而到山西,看的则是根祖文化”。在这里,名人故里以及相关开发,就可以成为硬邦邦的经济收入——这是最直接、最能看得见的原因;“再往深一层,名人故里之争是对品牌的争夺”,说白点就是“通过名人、通过文化,来营销这个城市、这个地方”。
不少地方很看重这些带有“寻根”色彩的营销活动:修复“圣王故迹”,推动公祭活动,吸纳海内外华人投资,成为了一些地方政府的共识。长子县政府官员明确表示,论证尧王故里在长子就是“为的是旅游开发”;而先行一步的尧都区,其尧庙门票收入已由开发前的每年7万元发展到了现在的过千万。
刘博士认为,在各地对名人故里、遗迹争夺和争论过程中,形成了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这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认同,增强民族自信心都是有好处的”。
但是,刘博士也不无担忧。一些地方政府,只要能在本地“搜刮”出一个值得打造的历史人物,就可以按照固定套路开发旅游。开发后的经济效益也许出来了,“但如何厘清史实,则成了问题”。而把一些反面人物、神话人物也被拿出来营销,本身就不是正确的态度;如果人为建造一些原本没有的所谓古迹,更是对历史的伤害。(记者 叶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