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终段:肯尼亚搜索沉船
几百年前,一艘中国商船在肯尼亚东南海岸的拉穆附近触礁沉没,船员们为了求生,爬上了拉穆群岛中的帕泰岛。至今,帕泰岛上还生活着可能是中国人后裔的非洲人。随着当地越来越多的中国瓷器碎片、甚至完整的精美瓷器被渔民们无意间打捞出水,这个传说似乎也渐渐变得真实起来。
经过专家鉴定,在这些瓷器中有一部分的确为郑和船队年代航海遗留的文物,也就是说,中国沉船在肯尼亚海域的确有存在的可能!这也揭开了中国对海上丝绸之路目的地考古的序幕。
于是,中国国家文物局与肯尼亚国家遗产部签署了一份水下考古协议,计划从2006年至2009年,用三年时间对肯尼亚古代沉船遗址进行确认和全面发掘。这也是中非之间首个考古合作项目。
今年1月31日至2月17日,中国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对拉穆岛海域进行了第一次水下考古调查工作。受到设备和人力所限,此次初步调查并没有发现中国瓷器或沉船,虽然有些令人失望,但为今后的进一步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据本报记者获悉,今年秋天中国水下考古工作人员将再度赴肯。
那艘可能已在印度洋中沉睡了数百年的中国商船,正等待着被人们唤醒,正等待着用自己的故事,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写下新的篇章。
考古与商业打捞的“生死较量”
由中国国家出资支持的考古性打捞与国际商业打捞正进行着一场无形竞赛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韩轩、宋媛发自北京 “我感兴趣的是‘南海Ⅰ号’挖掘工作结束的那一天,在甲板上会有些什么宝藏?”瑞典海洋考古专家斯滕·舍斯特兰德告诉《国际先驱导报》,他早再四五个月前已听说中国要打捞“南海Ⅰ号”,这位专家曾在南海打捞过多艘古代沉船,其中包括明代中国沉船“万历号”。
一直以来,中国古沉船都是国际打捞界的热门话题,除了因为考古价值以外,还有就是它所能带来的财富。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