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10时,“南海一号”考古打捞沉井在广州成功装船,今天出发前往阳江,预计5月8日运抵阳江海域考古打捞现场。预计,古船将于今年7月出水。有专家估计,打捞南海一号的价值将不亚于发现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
下沉井将永留海底
据广州打捞局有关专家介绍,该沉井呈方形,长35.7米,宽14.4米,高12米,重达530吨,是广州打捞局历时1个多月设计和制造的;装船时,沉井被500吨浮吊“南洋”号吊放于“重任201”驳船上,绑扎加固后,将由“穗救拖30”拖带运抵阳江海域考古打捞现场。
按照整体打捞方案,打捞关键就在于制作一个巨型沉井,然后将沉井缓缓压入淤泥,整体罩住沉船及其周围淤泥,然后再从上沉井底部两侧穿引36根钢梁,形成一个封底的“钢箱”,从而把“南海一号”整体打捞出海。
专家介绍,沉井属钢结构,俯视像一个硕大的“回”字,壁厚1.2米。为避免起吊时,沉井内的泥沙外泄,导致古沉船不稳,所以,该沉井分为上、下两段,下沉井像刀刃一样插入海底淤泥中。上沉井的设计确保泥沙不会外泄。目前,上下沉井连为一体,当沉井整体静压到位后,真正罩住沉船的只有上沉井。届时,潜水员将上下沉井分离。装着古沉船和淤泥的上沉井将被亚洲第一浮吊——“华天龙”吊到全潜驳船上。下沉井将永埋海底。
避免船体散架
“南海一号”是沉没800多年的宋代木质船。如果采用传统水下考古“先取器物、后取船体”的打捞方式,将不可避免地对沉船造成二次破坏。广州打捞局制定的《“南海一号”整体打捞及保护方案》经多次科学论证获得通过。有“水下考古之父”之称的美国专家乔治巴斯对方案的模拟试验赞不绝口。
首先,整体打捞后把“南海I号”移到“水晶宫”内,今后的发掘工作将在室内进行,避免了海上发掘的不利因素,同时完全避免了船体散架的遗憾;其次,避免目前文物被盗、被拖网渔船损坏的潜在危险;最后,移至“水晶宫”内,可以不必一次性发掘完毕,而是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保护技术的不断完善持续地发掘研究,为研究、保护工作保留了持续发展的宝贵资源和工作平台。
打捞工程的重点和难点主要集中在钢沉井的沉放和底托梁的穿引、钢沉箱起吊这几个关键步骤,广州打捞局与相关单位合作,经过对现场土质进行了力学分析、并经过精密的计算分析和模型试验,结合多年打捞等经验,确认技术和工艺安全可靠。
专家表示,“南海一号”古沉船整体打捞无论在世界考古界还是在打捞界都属首创。按计划,“南海一号”今年7月左右重见天日。
沉井标注日期
据了解,整个沉井的下沉井将留在海底,广东省文化厅厅长曹厅长向现场人员提议,希望能在下沉井箱体上注明日期。“后人可能对海底的下沉井进行考古,我们在箱体上写了日期,可以给他们的考古省点事”。随后,广州打捞局船舶器具修造厂万兵厂长亲自提着一桶白色油漆在下沉井箱体上写上了“2007-5-1”,该时间记录的是沉箱建造完毕的日期。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