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无锡五月三日电(舒炜)适逢第二十个黄金周到来,江南水乡古镇自然成为人们的清净探幽之地,太湖明珠无锡的古镇却是藏在深闺人未识,记者五一期间走访了无锡七房桥和荡口,走在这些出了钱穆、钱伟长、钱钟书等著名人物的地方,探寻无锡钱氏的辗转印记。
荡口是苏州、无锡之间河网地带的大镇。据当地一位老人介绍,在二十世纪初荡口镇就建有发电所,几乎与上海、苏州同步亮起电灯。而在这个人才辈出、财力殷实的地方更有着崇尚文化的风俗。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荡口就有不少人闯荡大上海,当年上海大马路上的孟园大旅社、大世界对面的养蜂公司均为荡口人所开,而上海人也来荡口建宅,镇上至今还保留着具有西式风格的蔡鸿生豪宅。
走进小桥流水的荡口,记者发现,放眼尽是大片的明清古典建筑,而这一切尤以义盛河、北仓河两岸最有特色,青堂瓦舍,河网交织,一派水乡风光,成为人们寻梦旧时江南的写意蓝本。
荡口与附近的七房桥,是无锡钱氏聚居的地方。而钱氏一直是无锡的一大望族,被誉为“中国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国学大师”的钱穆,中国近代应用数学与力学的奠基人之一的钱伟长;著名的教育家、语言文学家钱基博、钱钟书父子,都是从无锡小小七房桥走出来的名人。
据无锡研究地方志的专家介绍,七房桥的鼎盛时期,是清朝的同治年间,那时钱氏家族形成了一个五世同堂的吉祥大喜,这五世中有两代在南京中了举人。此后七房桥读书成材、在外工作的子弟很多,高级人才也不少。美国学者邓尔麟那本由耶鲁大学出版的《钱穆与七房桥的世界》著作曾让不少人把目光投向了这里。
在无锡这个毗邻太湖的鱼米之乡,过去正是义庄制度延续着望族的繁衍昌盛,钱伟长的父亲钱声一和叔父钱穆就是靠从钱家的义庄领取粮米,艰苦求学的。而钱家在六房的鸿议堂和素书堂惨遭大火劫难后,就离开七房桥,全家迁居到了离此不过几里之遥的荡口。
记者发现,虽说这里名声不大,但在五一长假,还是有一些零星参观者,有的还是带着小孩一起来的。一位王先生表示,作为无锡人,回顾这些辉煌的历史,自然是无比自豪,带孩子来一方面是想让孩子感受一下家乡悠久的历史文化,更重要的还是为了鼓励他好好学习,向先辈们看齐。
荡口私立果育小学旧址现尚存原建筑两座,一是老校门,为四柱三间的西式门楼,通体为红砖清水做法;二是厅堂,为传统的木结构建筑,面阔三间。两座建筑都保存完好,为无锡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果育小学是辛亥革命前无锡开风气之先的一所典型的新式学校,学校师资力量极佳,既有深厚旧学根底的宿儒,又有从海外学成归来具有新思想的学人。
从七房桥到荡口,再从荡口到全中国、全世界,正是无锡自然淡雅的风景和人文环境孕育了“钱氏家族”的辉煌,也让“无锡钱氏”在中国现代历史上书写了重重的一笔。(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