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四月十三日电 题:话剧《农民》直面中国人地矛盾
中新社记者 应妮
历经土地改革到人民公社、包产到户到发家致富、妻离子散到穷困潦倒、进城打工到重返乡里到土地集团化经营的剧烈变迁,一个“牛啃土”村庄中的一户人家,浓缩了中国二十多年来的农业问题。
接连两天在此间天桥剧场上演的四川人艺话剧《农民》,每每在热烈掌声中谢幕很久。作为纪念中国话剧百年诞辰优秀剧目展演中,少数带有批判色彩的现实主义话剧,人们为它的题材而感动,更为演员的演出而激动。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台不具商业操作价值的戏剧”,编剧同时也是四川人艺的院长李亭坦然道,“但这绝对是一台让我们咀嚼和反思过去、整理和规划今天与未来的作品,如果我们关注现代化进程中民族和国家的发展前景。”
在这出戏里,李亭第一次有“写不动”的感觉。“这个题材的确不是我所擅长的,语言也不是我的风格”。李一清的同名原著是一部二十万字的长篇小说,改编成为一个六幕、一百五十分钟的话剧,难度可想而知。
事实上,不仅编剧难,导演也有很大难度。本剧特邀总政话剧团国家一级导演汪遵熹,之前他因种种原因并未接受,然而李亭的一句话打动了汪:“你搞了一辈子话剧,话剧百年要是不参加会遗憾一辈子的。”
“这个戏本来就是很传统的题材,如果还用传统方式去演绎,就会显得陈旧。二来这个故事也不是特别吸引人,带了一点史诗的品格,所以二度创作我就想用一些陌生化的手段,带给观众一些冲击”,汪遵熹解释。正是有了这样的想法,观众才会在剧中看到,在没法看的村委会选举一场戏中,用了人偶来讽刺支书自己选自己而没有民主的选举,让人耳目一新。
而在每场戏之间,往往在感情高潮的时候,舞台上会出现由真人演唱的清越高亢的川剧,虽然听不懂,但是或悲凉、或愤懑的情绪,从歌声中尽情宣泄,堪称本剧中的神来之笔。
出演戏中主角“牛添财”的孙敏是特邀,作为一个活跃的影视演员,他从戏剧学院毕业一直没演过话剧,因此首次触电话剧也是一偿宿愿。他的演技很好,尽管这样仍需要和导演“痛苦”地磨合。“导演要求把台词所有的标点都去掉,用快节奏来讲;一开始非常不适应。”一遍不行就十遍,十遍不行二十遍,经过正式彩排以及现在的演出效果,孙敏对导演由衷竖起大拇指。
当结尾,农民牛添财伏在那块现在种满经济花卉、同时也是埋葬了妻子的土地上,喊出:“狗日的土地!到底该爱你?还是该恨你?”全场观众都被震撼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