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从武都水库库区考古发掘现场又传来好消息,涪江峡谷考古圆满划上句号,从出土文物和考古发现推断,早在2300年前战国晚期,入川北通道就被打通。自秦灭巴蜀统一全国后,涪江峡谷对沟通南北地区的经济和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特别是战略地位巨大。
古秦墓葬重见天日
武都水库库区考古现场位于平武县响岩镇涪江村四社的瓦渣地。省市考古专家进驻现场后,几乎每天都有新发现。前期考古发现瓦渣地有多个唐宋时期的龙窑,出土了大量圆桶状、斗笠状窑具,釉陶罐、盏、碗等残片,以及酱釉、黄褐釉等缸胎陶片。随着考古的不断深入,相继发现了一批非常特殊的墓葬,这些墓葬全用白膏泥封实,木棺为金丝楠木,楠木板长185厘米、宽62厘米、厚10厘米,出土了鼎、壶等组合而成的陶器。考古人员翻阅了大量的资料,确认这些墓葬与青川县郝家坪出土的战国墓葬形制大体相同。由此推断这些墓葬为战国时期的木椁墓和木板墓,以木椁墓为主。墓室的主人应为秦人或与秦人有密切关系的外来人口。
绵阳市考古队队长宋建民说:“整个区域的古秦墓葬应该不少于50座,对于研究阴平古道的历史及其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涪江峡谷成为战略大通道从人类自然分布上看,平武以北地区居住的人群以白马人为主,与从属于人类北方集团的氐族有一定的关联,而南面的豆叩、锁江居住的人类以羌族为主,从属于人类的南方集团。西边的泗耳、虎牙居住的人群则以藏族为主,属于吐蕃后裔。
平武到江油的涪江峡谷便成了三大集团的三不管地带,所以,历代王朝便逢土司进行管辖。
宋建民认为,从已有的历史记载显示:中国的每一次统一,一般先统一北方,然后才入川。而古时入川,虽然都走金牛道,但剑门关地势险峻,易守难攻,作为附属通道的阴平道,便起到出奇制胜的作用。此次考古,宋建民发现:历史上的边缘地带——涪江峡谷地带成了古代战略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大通道。三国时期的邓艾伐蜀走的是阴平古道,而元灭南宋也是走的阴平古道,四川成为当时南宋抗元的主战场。
秦灭巴蜀的见证者
从青川县的郝家坪战国墓葬到平武县瓦渣地的战国墓葬群,两点连成一线,与阴平古道走向一致。宋建民认为,从北方南下入川的北通道早在2300年前就已被打通,阴平古道上的涪江峡谷在秦灭巴蜀以及以后的一统天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涪江峡谷的历史地位由此提早到2300年前。
据资料显示:上世纪50年代,广元昭化出土了大量具有巴蜀文化特征的战国船棺。1962年,平武南坝一位农民在耕地时意外发现秦时的戈,上面标注着“徐伯作戈”四字。综合此次考古发现,一幅秦灭巴蜀的战略图跃然纸上:战国晚期,对秦构成威胁的当属楚国,而巴蜀地理位置特殊,秦楚都想争夺,以此作为进军全国的重要据点。实力强大的秦派兵入川,在昭化附近遭遇抵抗。入川受阻后,秦军便转走阴平道入川,继而挥师灭楚,直到统一全国。
宋建民说:“涪江峡谷见证了秦灭巴蜀!其历史地位及其战略地位非同凡响。”(廖伯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