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夜茴爷爷是黄埔出身国民党少将 未来将写家族史
深圳晚报记者 李京蔚
2天破亿,3天破2亿,6天破3亿,9天破4亿,15天破5亿!
12月19日,由“青春片教父”张一白导演的《匆匆那年》票房已经突破5亿大关,稳居贺岁档前半程冠军,至此,《匆匆那年》已“统治”贺岁档达半个月之久,且还在以强劲态势狂收票房。随之而来的,是全民热议,有网友说:《匆匆那年》引发了对青春的集体共鸣,但也有看过原著的书友认为:电影对不起原著,对不起观众。
原著作者、电影编剧九夜茴,就在舆论风波见涨的关头,接受了本报记者采访。从《花开半夏》一举成名,到《初恋爱》、《匆匆那年》畅销,九夜茴的每一部小说都深受年轻人喜爱。作为一个作家,因为小说畅销,电影叫座,九夜茴走出了文学圈,走到了更多人的视野里。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九夜茴”是一种关于“背叛”的魔花,她的真名王晓迪却不为人知;她在北京胡同里长大,爷爷是黄埔军校出身的国民党少将,未来她会创作一部家族史。
而记者面前的九夜茴,温和有礼,很认真地接过抛出去的问题,思考,同时她又在强调自己是个很慢热的人,甚至连作品,都是被动开发,而不是主动营销。对于原著和改编电影的争议,这位略带神秘气息的青春作家表示:电影的时长只有网剧的两集半,这样比是不公平的,同样是刻画一个人物,电影给的时间太少了,她自己都不愿意拿这两部作品作对比。另外,她也即将摘掉青春作家的帽子,以新作《曾少年》和青春题材小说say goodbye。
作品至上:
让作者藏到故事背后
《匆匆那年》的热映,将九夜茴从幕后拉到了台前,身为原著作者兼电影编剧,不止是营销宣传,甚至从最初的策划阶段,到角色的选择、造型的设计等,她全程都在参与。采访中,九夜茴却表示:“我很想做一个单纯写故事的人,我想隐藏自己,但发现其实挺难的。我一直觉得作品要在作者之前。”
很多畅销书作家都会重视个人营销,例如郭敬明或张嘉佳,通过一系列形象维护工作将作家偶像化。而九夜茴称,将普通人的生活与公众人物的生活区分开,是她最开始创作的初衷。对于现在双重身份的生活,她给了自己肯定:“有自己的事业,自己的爱情,可以负担自己的梦想,可以满足自己的欲望。变老不再是一件伤感的事,30岁的我被16岁的我肯定了。”
容易缅怀:
80后是孤独的一代
由于九夜茴出生于80年代,作品也围绕80后展开,所以她被烙上了“80后”的标签。对于这个年代,她有话要说:“我们80后是孤独的一代,我们是很奇特的一代,生活小康,感情狼狈。我们的情感无处释放,唯一的缺口是同学或是同伴。”这个时代,在十年十年的往前过,速度很快,80后们的经历被洗刷被淘汰,情感也混杂于时代中,很容易产生怀旧的情绪,所以很多人通过《匆匆那年》来缅怀青春。
购买《匆匆那年》小说和影票的均以90后居多,但小说是以80后为背景的,对于“80后故事,90后埋单”这个现象,九夜茴解释道:“现在整个市场的消费群就是90后的,我愿意写故事给他们看。”
再见青春:
《曾少年》将成封笔作
“青春是美好的,是上帝给我们的最好的礼物。”不管美丑,贫穷富有,青春都会平等的对待每一个人,但青春残酷的是,它终究会失去,即使那么美好。九夜茴数次在接受采访时,都表示她是一个对青春有执念的人,这样一位迷恋青春,擅长青春题材的作家却说:“我现在慢慢离青春越来越远了,我要用新作品《曾少年》跟青春说再见了。”
面对记者的诧异,九夜茴解释道:“我也在慢慢变老,慢慢走过了青春时代,我考虑的事情,观察的角度,自己的认知,都在不停改变,也不会再有那么细腻的文字了。”对于新作品,九夜茴补充道:“这部作品包含了我身边所有人物的故事,人物很多,跨度很大。”据悉,九夜茴的这部作品将在来年1月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