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刘心武小说《飘窗》:飘窗内外皆风景(图)
《飘窗》 刘心武著 漓江出版社出版
飘窗内外皆风景
很多人认识刘心武,大抵是从他讲《红楼梦》开始的,他以小说家身份讲《红楼梦》,讲出了与其他红学家迥然不同的风格。虽然始终对他的观点有着些许芥蒂,我却也因为这新奇的视角,仔细地将原著揣摩了几遍。后来大学老师在课堂上讲授刘心武的小说,才知道他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就以“伤痕文学”的开山之作《班主任》闻名文坛,而有八十年代的“清明上河图”之誉的《钟鼓楼》,更是获得了第二届茅盾文学奖。
如果说认识刘心武始于《红楼梦》,那么喜欢他,则是从《钟鼓楼》开始的。他在《百家讲坛》上讲《红楼梦》,从曹雪芹的文本中挖掘出很多故事,虽说是红学研究的另辟蹊径,但终归是主观发挥的因素居多。而《钟鼓楼》,则是一本真正的现实主义力作,橘瓣式的结构,从一个胡同里四合院中几户人家一天的故事展开,延伸出几十个人物几十年的故事,时间与空间的交叉,令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读罢全书,仿佛看完了一场场人生的大戏,有意犹未尽之感。
而刘心武的新作《飘窗》带给了我同样的震撼。这是刘心武的又一部现实主义的长篇小说,当得起当代“清明上河图”的赞誉。小说采用了与《钟鼓楼》相同的橘瓣式结构,以某大都市一个叫薛去疾的高级工程师在自家房屋的飘窗台上看风景的视角,写了当代社会的众生百态。书中有呼风唤雨的社会强人,也有在最底层的小商小贩,有歌厅小姐、台湾商人、农民、电工、清洁工,也有作家、诗人、学者,富二代;文人的清谈,路人的围观,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令人眼花缭乱,却又沉醉其中。
《飘窗》无疑是批判现实主义的,因为其中的人和事,多是对时下种种社会问题的控诉,作者以一种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关心社会众生疾苦,冷眼旁观世间罪恶。官商勾结、贪污腐败、贫富悬殊…… “钱不是问题”和“我们有人”,成了办好事情的绝对法宝。《红楼梦》里有“贾不贾,白玉为堂金作马”的复杂社会关系,《飘窗》里这社会一隅错综复杂的利益网络,又何尝不是如此?
读此书时,忍不住去留意它与《红楼梦》的关系。刘心武研究《红楼梦》三十年,书中自然有受《红楼梦》影响的痕迹。譬如,书中不时会出现《红楼梦》中的典故,晴雯兄嫂处的粗茶,刘姥姥大观园中吃的茄鲞等等。而最明显的《红楼梦》的影子,莫过于此书的不知哪朝哪代的模糊写法,虽然很多事情都是当代社会的投影,作者却在最后一章写道“不知是几多年以后”的情景,让人不禁想起《红楼梦》的结尾,那空空道人“不知过了几世几劫”方寻得悼红轩的曹雪芹。刘心武此处的模糊笔法,显然与曹公手笔有异曲同工之妙。
《飘窗》中写了近三十个主要人物,但每一个人物的处理都不是漫画式的,而是都具有丰满的立体人格,虽说这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的力作,但是其中却没有真正的大奸大恶的人物,即使是呼风唤雨的“社会毒瘤”麻爷,也有着自己的落寞和乡土情结;盗窃杀人的电工小潘,也有许多生活的无奈;歌厅小姐薇阿虽然性格颇有放荡,但我们却在她对于唐诗令人忍俊不禁的引用中,感觉到这个人物的天真可爱;水果摊主顺顺夫妻虽然忠厚老实,却也为了自己的生意贿赂“铁人”;洁身自好的薛去疾却为了保住自己的房子出卖尊严。无论是大人物还是普通人,都有自己温暖的一面,也有对社会环境的妥协。终归,每个人大概都有自身的不得已。
这本书中的众多人物,给人印象最深的无疑是最先出场的庞奇,这个一身武艺,令人闻风丧胆的铁汉,却有着万缕柔情。他虽然身处社会强人麻爷身边,出入于各种纸醉金迷的场合,却有着出淤泥而不染的坚守。只有初中学历的他如痴如醉地从薛去疾那里获取知识,接受着人道主义的启蒙教育,怀着一种孩子般的情怀追求与冯努努纯粹的爱情。他的身上,有一种传统中国人的精神,守孝悌,有正义,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而冯努努是一个值得他爱的女子,她不仅不介意他的身份,更在庞奇与麻爷决裂后,退还了麻爷赠给他们的豪宅。而几乎与此同时,薛去疾却为了保住房子向麻爷下了跪。薛去疾是庞奇的启蒙老师和虔诚信仰,而他的下跪,让庞奇心中的信仰彻底崩塌,所以,他最后要杀薛去疾,是意料之外,也在意料之中。
在薛去疾下跪之前,曾以为他是个代表作者人格追求的理想人物,如同《老残游记》中游历市井控诉社会的老残一般,代表着一种正能量;或是《儒林外史》中展现了科考丑态后给出的杜少卿式的理想人格。然而,他的下跪,对于对他抱着这种理想期待的读者来说,无疑是当头一棒。读罢此书,才真正明白,作者本无意于在当下的众生中寻出一种理想的人格追求,他所憧憬的,是整个社会的向善,是一种社会大同的理想未来。在那个时候,没有了这纷繁众生生活过的红泥寺街,也没有了这些复杂的社会问题,那时候的虹霓森林公园树木葱郁,空气清新,人们在公园里散步休憩,一群喜鹊在枝头喳喳地叫着……这是一种孔子在几千年前追求的“浴乎沂,风乎舞雩”的理想人生,也是作家提出的未来的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