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品牌报告助推:推介品牌经济体量年增30%
中新网深圳5月17日电 (记者 鲁毅 邓霞)“品牌化是保持文化产业旺盛发展态势的必由之路。”澳门文化产业研究所所长李嘉曾如是表达他对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路径的看法,“品牌就是精华,品牌就是榜样。中国文化品牌报告的发布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有益引领和示范。”
中国文化品牌蓝皮书《中国文化品牌发展报告(2014)》16日在深圳发布。已成功发布9年的中国文化品牌报告对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引发李嘉曾等业界专家热议。在业界看来,中国文化品牌发布已成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风向标。
引导中国文化产业品牌化发展
中国文化产业起步时间并不长,但发展很快。这一阶段需要有能够激励、拉动、引领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力量。中南大学中国文化产业品牌研究中心主任欧阳友权教授说,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文化产业品牌发布2006年应势而生,开始专注于中国文化品牌的研究和推广。
每年,根据“经济体量、年度业绩、业界声誉、社会影响、品牌价值”的总原则,经传媒举荐、团队调研、专家评审、网络投票、公示反馈等环节,中国文化品牌报告遴选出在各门类具有引领意义的年度文化品牌,至今共发布了312个文化品牌。
去年火爆两岸三地的电视节目《爸爸去哪儿》、引发为逝去青春祭奠共鸣的电影《致青春》等成功入选2014年度文化品牌榜。欧阳友权说,以《爸爸去哪儿》为例,其入选关键不仅仅在于收视率排前,重要的是该作品代表了综艺娱乐节目的一种重要导向,从选秀模式变成纪实、亲情节目,具有标杆意义。
“文化中涌现出越来越多具有标杆意义品牌的时候,就对业界具有了引领、示范、激励作用。”李嘉曾认为,当优势文化品牌被推广成为文化产业庞大领域的领头羊,就可引领文化产业攀上更高峰,也只有通过优势品牌的引领带动,文化产业才有可能不断向更高级别水平提升。
李嘉曾说,阿里巴巴只提供交易平台,并没有生产任何产品,却发展到如今品牌价值达700至800亿元。“阿里”现象,令人刮目相看,从中可见品牌是具有文化内涵与价值的,中国品牌的强大力量。
“尽管中国当前文化品牌能量还不够强大,但文化企业的品牌化发展意识正在增强。”欧阳友权说,通过多年来对中国文化品牌研究发现,企业开始越来越重视品牌内涵、资产建设,亦在积极探索科技手段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运用,不断完善文化品牌的动力机制。
助推中国文化“走出去”
中国是一个文化资源大国,有着广阔的文化消费人群和悠久的文化底蕴,文化产业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当前中国倡导中国文化品牌走出去、与国际接轨,要在世界文化市场上产生竞争和影响力。
欧阳友权认为,要实现这一目标特别需要民族自信、民族情怀,需要大众对中国文化品牌的爱戴、关怀和保护。每年的文化品牌发布,让一些在中国市场上具有引领作用的品牌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其文化产品随之热销。这为中国的自主文化品牌赢得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机遇。
与迪斯尼、好莱坞、贝塔斯曼等世界知名品牌相比,中国的一些优秀品牌还有很大差距,但在中国文化市场,其品牌效应已逐步凸显。欧阳友权介绍,经中国文化品牌报告推介的文化品牌,其经济体量保持了年均增长30%以上的发展态势。以网游和网络文学为主的上海盛大文学,近3年该企业占据网络文学市场的75%以上份额,其优秀网络作品还被改编成影视作品,《失恋三十三天》、《裸婚时代》、《山楂树之恋》等都是成功案例。
光明日报社总编何东平同样认为,中国文化品牌报告对中国文化品牌成长起到了很好的推介、扶持、保护作用,也对各门类文化产业的经验不足进行了剖析。何东平说,但报告目前还缺少对文化品牌历年来发展轨迹更为细致、系统的比较分析。若能在这方面进一步改善,将有助于文化企业理清自身发展脉络,在发展中取长补短。
作为中国文化产业中关键之地,湖南先后培育了中南传媒、湖南电广传媒等在国内市场具有一定影响力知名文化品牌。该省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许又声表示,这两大品牌应不断努力发展,向世界知名品牌看齐,“中国文化企业应以世界的眼光、世界的标准要求自身,努力打造具有世界竞争力的文化航空母舰。”
借力科技强化产业内生动力
如何保持中国文化品牌的持续发展?2014年度中国文化品牌报告中指出,科技创新将成为推动文化产业的强大动力。中国文化品牌要加速发展,需要关注日新月异的科技成果、科技方法、科技环境,尤其要把文化品牌与信息和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视听技术等结合起来,以文化为线、以科技为王。
欧阳友权说,近年来文化品牌的科技含量不断增加,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已在产业生产上得到体现,其中以新兴科技品牌增长最快。湖南的华声在线、红网、青苹果数据、拓维信息等都是高科技性能项目,在传统文化的数字化转换、数字化使用方面在全国都已有一定影响力。
在第十届深圳文博会上,记者看到,湖南展馆就是以文化与科技融合为主题展示指尖上的湖南文化,展示了高新技术在报刊、出版、影视等传统媒体上的应用、高新技术将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传统文化资源变成现代化产业实践等发展成果。
许又声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努力的关键在于融合,特别是传统文化产业与科技融合发展。借助科技的力量将让传统文化快速发展,助推传统文化走得更远、飞得更高。(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