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商代谏臣比干为林姓始祖 被后人尊为文曲星文财神

2014年03月06日 09:32 来源:河南商报 参与互动(0)
商代谏臣比干为林姓始祖被后人尊为文曲星文财神
    林氏宗亲从福建运来的比干雕像,其后就是有1000多年历史的比干庙 记者 陈亮/摄
传说中的没心菜

  随着寻根热愈演愈烈,来河南比干庙祭祖的林姓人也越来越多。

  事实上,早在北魏、唐、宋、元、明、清时期,就有多位皇帝和著名官员、文人学士前来比干庙吊祭比干。

  有人说,比干是亘古谏臣,又是林姓始祖,还是民间信奉的文曲星君、文财神。自上而下,他拥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很难不被后人敬仰。记者丁亚菲李肖肖

  祭拜比干,梅兰芳还来唱过戏

  2014年2月,新乡卫辉,年轻的讲解员贾女士,正带着一群人参观比干庙。

  这些人中,有为寻根从外地来的林姓人,也有敬仰比干的异姓人。作为卫辉当地人,贾女士说,卫辉当地的林姓人并不多,她学林姓文化主要是为了帮寻根者答疑解惑。

  这两年,来比干庙寻根的林姓人越来越多。在讲解比干庙的历史和传说时,谁要是问起林姓的起源和迁徙,她也能说出一二。

  今年的“比干祭典”将于农历四月初四举行。祭典前后,会有大批林姓人从世界各地来此拜祖。

  随着来的人增多,比干庙景区里,随处可见林氏宗亲捐建的建筑。比如,从福建运来的比干雕像、妈祖像,泰国林氏宗亲总会永远会长、泰华文化教育基金会主席林炳南先生捐建的牌坊,台湾世林总会捐建的世界林氏文物纪念馆……

  卫辉姓氏历史研究会秘书长耿玉儒说,“比干祭典”出现之前,民间就已经有了祭拜比干的传统。当时的民间祭典,多由林姓乡绅组织,各地组织林氏宗亲前来祭拜。有时候,一些地方官员也会慕名前来。

  耿玉儒曾听老人们讲,早在民国时期,时任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就曾派他的侄子前来比干庙祭祖。当时,著名京剧大师梅兰芳还受邀到场献唱,吸引了十里八乡的村民,祭拜一时成了盛会。

  皇帝祭拜比干,动机不单纯

  事实上,因为比干的谏臣形象,也因为历代忠臣文死谏、武死战的传统,历史上吊祭比干的人中还包括多位皇帝。

  据记载,魏孝文帝南巡时,距离比干墓还有一里多时便下马步行。他带领文武官员隆重祭拜比干,写下了有名的《皇帝吊殷比干文》,并刻碑明志。孝文帝迁都第二年,即因比干墓建比干庙。

  在比干研究会研究员霍德柱看来,孝文帝的祭拜动机并不单纯。他对比干的痛惜和吊亡,与其迁都洛阳之际的政治意图有关。

  到了唐朝,征伐高丽、路过比干墓的唐太宗李世民,也和孝文帝一样为比干举行了隆重的祭礼,并下诏追赠比干为太师,刻碑明志。

  李世民此举,除因他欣赏谏臣的因素外,还跟他想借比干在战前整肃、统一大臣思想有关。某种程度上说,比干为世代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统治阶级集团内部君臣关系的协调起到了一定作用。

  因为比干庙紧邻历史上有“南通三省,北拱神京”之称的通京大道(107国道),历代文人学士上京、赶考路过此地,大都会来祭拜“文曲星君”比干,并留下碑刻。

  如今,比干庙木枋东西两侧的碑廊里,还竖立、镶嵌着60多座珍贵石碑,包括孔子剑刻碑(该碑的真伪具有争议)、魏孝文帝《皇帝吊殷比干文》碑(太和碑)、唐太宗《皇帝祭殷太师比干文》碑(贞观碑)、元世祖《祭殷太师比干文》、《乾隆御碑》(乾隆碑)等。

  这60多座碑,大都为褒扬比干的忠烈、吊祭比干,或探讨孔子剑刻碑的真伪等,绝对“高大上”,只有一座碑例外。

  这座与众不同的碑,是2008年工作人员在疏通妈祖殿后的水井时发现的。据碑文所载,嘉靖年间,在太湖做县令的张渊,致仕归乡后到比干庙祭拜,休息时,恍惚间看到一位白发老人(比干),告诉他第二年会生儿子,并为他赐寿13年。后来,老人所说一一应验,他为表达对比干的崇敬之情,临死前恳求朋友帮他立碑拜谢,并记下此事。

  守庙人后代虽不姓林,一样信奉比干

  比干能不能帮人实现愿望,对于70岁的徐有志来说,并不重要。

  作为比干庙最后一任道长梁程好的义子,他的生活已离不开比干庙。不管有事没事儿,他都会到庙里转转。

  如今的庙,在经历过唐、宋、元等时期大规模的维修后,现存建筑多系明弘治七年(1494年)明孝宗重建。只是四周的围墙和民房不见了,大了很多,从卫辉通往此庙的路也变成了宽阔的比干大道。

  徐有志说,这还是跟来祭拜的人多了有关。1992年,泰国林氏宗亲总会来庙里祭拜时,围观的村民把民房都压塌了。眼看着人多庙小,比干庙于1993年开始扩建,占的地多是庙产。

  比干庙有庙产,还得从唐朝说起。唐太宗时,其下令让5户人家为比干守庙。所谓守庙,就是在庙周围划定的田地里种地,收成七成归庙里,三成归自己。到了明朝,守庙人增至8户,徐有志的祖上就是其中一户。这些人住的地方,后来就成了比干庙村。

  徐有志就住在村里。他说,家中老人们讲,那时守庙的都是穷人,房无一间、地无一垄,全指着给庙里种地讨口饭吃。庙里的道长们,还能靠拓碑挣钱。比如“太和碑”,拓一次就能卖3块大洋,足够一个月花销。

  新中国成立后,碑刻被保护起来,不许再拓,比干庙也成了夜晚教村民识字的民校。再后来,比干庙成了小学,个别石碑上被孩子玩的弹珠砸出了小坑。

  直到改革开放后,学校搬到了庙外由林姓人捐建的比干小学里。守庙人的后代也早已各奔东西,有人去逃荒,有人去了台湾。

  如今,比干庙村成了比干庙新区,村里人都住进了独门独院的小别墅。虽然村人都不姓林,却同样信奉比干,每逢初一、十五都要祭拜。

  作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几乎每逢林氏宗亲来祭拜,徐有志都会前去主持——知道祭拜仪式和礼节的人已经不多了。

  民间传说

  比干还是文财神

  比干,这样一个赫赫有名的忠臣,是怎样变成文财神的呢?

  根据明朝小说《封神演义》,姜子牙封神时,因比干正直纯良,将之封为文曲星君,掌管天下读书人的功名。科举时代,士人学子的功名利禄均从科举中求,因此读书人视比干为财禄之神,久而久之就成了民间信奉的财神之一。

  在民间,还有种说法跟比干无心有关。没心也就没有贪心,就会心地纯正、不偏不倚,再加上“财帛无心,有德斯昌”,所以人们尊比干为文财神。

  传说在比干庇佑下做买卖的人,都没有坏心眼儿,大家公平交易,互不坑骗。

  没心菜

  传说,比干被剖心后,掩袍不语,面似土色。他单骑纵马从朝歌(今淇县)南行,据传行至心地(今新乡)就会长出心来。在牧野荒郊(今卫辉比干庙村),比干遇上千年狐狸精妲己所变老妇叫卖“没心菜”,口吐鲜血,坠马而死。如今,比干庙里还生长着“没心菜”,三个叶,没有“心”,有剧毒。它从比干诞辰日开始生长,到比干忌日时枯萎。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