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英国汉学家苏立文辞世 参与过永陵发掘

2013年09月30日 09:24 来源:华西都市报 参与互动(0)

 

  苏立文谈中国现代艺术

  英国当地时间9月28日,英国艺术史家、汉学家、牛津大学荣休院士迈克尔·苏立文先生去世,享年97岁。苏立文,Michael Sullivan。这个绝大多数中国人不了解的外国人,是当代西方中国现代美术史研究的学术泰斗。他将自己姓名的汉语音译作了中国化的解读:姓苏,名立文,字迈珂。

  他首个向西方介绍中国现代美术,被誉“20世纪美术领域的马可·波罗”。

    抗战时曾在成都呆了三年

  参与过永陵的发掘,还被当成了盗墓的“洋人”“看了张大千等中国朋友的照片,他落下泪水平静离开。”

  中国的艺术界产生了很多自我重复的东西,不断地重复,失去了自己的创作方向和道路。——在今年8月的上海书展活动中,97岁高龄的苏立文还来到上海,苏立文对中国上世纪80年代艺术界创作力的大爆发充满怀念。他告诫中国的艺术家,80年代之后的中国艺术界很不幸进入了一个商业化时期,商业化元素对艺术造成了很大影响,他希望,中国年轻的艺术家不要太多地被商业元素影响。

  1916年,迈克尔·苏立文出生于加拿大蒙特利尔,幼年随父母移居英国。他是20世纪第一个系统地向西方世界介绍中国现代美术的西方人,被称为“20世纪美术领域的马可·波罗”。

  苏立文与中国的缘分,用他自己的话说,“在我出生之前就开始了”。据说他母亲见过李鸿章,还痴迷中国诗歌。而另一位中国人都知道的国际友人——白求恩,则是他的远房亲戚。然而,对于苏立文来说,改变一生的,始于他报了一个名。作为国际红十字会的志愿者,来到中国支援抗战。在这里,他与一位中国女孩一见钟情,直至相伴一生。并且,与中国艺术史结下不解之缘。

  支援抗战

  从昆明运药品到成都

  1940年4月,刚到中国的苏立文开始执行他的任务:驾驶一辆满载药品补给的3吨道奇卡车,往来于昆明、贵阳、重庆、成都之间。路途颠簸,车辆常坏,苏立文和同伴摸索着自己修车,俨然像个老手。

  苏立文与中国艺术家的友谊,始建于20世纪40年代中叶的四川成都。1941年,他在这里认识了后来的妻子吴环。吴环以她独特的方式开始为苏立文与艺术家搭上友谊之桥,也为他打开了一扇扇门,“否则我只会被视为一个老外而已”。这样,苏立文与中国艺术家打得火热。

  吴作人在他家的前廊上完成了画稿《青海市集即景》,苏立文还见到了张大千。苏立文回忆,刚从敦煌回到成都的张大千,“我在成都见到他时,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在艰苦的条件下居然还有辆私家人力车。”

  结缘艺术

  著作成为牛津指定教材

  抗战结束后,1946年初,苏立文和妻子吴环离开中国到达英国,获得奖学金在牛津大学学习艺术史。1959年,当苏立文的西方同行还认为中国现代艺术不是一个值得严肃对待的课题时,苏立文出版了《20世纪中国艺术》一书,随后他又写出了《艺术中国》,这本书至今仍是西方了解中国艺术的最佳读本,耶鲁和牛津大学指定它为中国艺术史的入门教材。

  作为西方几位公认的通晓中国艺术的大师之一,苏立文的独特性不仅仅在于他能提供的学术视野,他的中国经历也令他成为一位独一无二的中国艺术亲历者。苏立文的传奇经历,使他成为西方世界撰写现代中国艺术史的不二人选。

  成都三官堂“抱得美人归”

  2012年,已经96岁的苏立文依然亲自驾车,载着专程到英国探望他的成都好友刘正成和刘正兴两兄弟,去牛津大学附近的川菜馆吃饭。“他喜欢开快车,以致偶尔会因超速接到英国警察的罚单。开车是苏立文保持脑力体力的锻炼方式。”刘正兴说。

  刘正成和刘正兴兄弟是著名的成都书法家和画家,也正是艺术让他们和苏立文结下了深厚的友谊。2004年,在朋友王佳楠先生的引荐下,刘正成前往英国牛津大学拜访苏立文教授。“到了楼下,门早已为我们而开。上到二楼,门楣上有傅申先生题写的‘又一居’匾。老人家一边为我们挂冬衣,一边就讲述墙上张大千、黄宾虹赠他画的逸事,就像老朋友一样聊起家常。”

  苏立文对刘正成的书法作品很感兴趣,他看得很仔细,还一边用较为生硬的汉语与刘正成攀谈。“他问我知不知道三官堂,我说知道呀,就在望江楼的斜对门嘛!他脸上立即绽开一个调皮的笑容,告诉我当年他正在追求爱人——吴环夫人就住在三官堂!当时他还是国际红十字会志愿人员,工作和住宿在华西坝的华西协和医学院,他每次都是步行或骑车经过九眼桥去三官堂约会夫人的。”刘正成回忆说。

  2003年,苏立文的妻子吴环去世。2012年拜访临别前,刘正兴与苏立文约定,下次来中国,一定安排去一次成都,陪他去华西坝、九眼桥和三官堂,去追踪他的旧时足迹。可惜这些最终都未能成行。

  苏立文去世前,刘正成的女儿和女婿陪在床前,“女儿说给他看了张大千等中国朋友的照片,他右眼落下泪水后平静地离开了。”

  参与过永陵发掘 被当成“盗墓洋人”

  苏立文到成都不久,不仅认识了相伴一生的妻子吴环,并因此获得推荐,成为华西协和大学教授、博物馆馆长郑德坤的英文助手和成都金陵大学英文讲师,并参与永陵“王建墓”发掘的前期测绘工作。时至今日,苏立文作为当年成都“王建墓”发掘的最后一位见证人,离开人世。

  2005年,89岁的苏立文还回到成都参观永陵博物馆,并与当年看守永陵发掘现场的91岁的刘复章老人欣喜重逢。苏立文是1942年最早发掘永陵的参与者之一,当年刘复章老人是看守永陵发掘现场的工人,苏立文则是著名人类学家、前四川省博物馆馆长冯汉骥教授主持永陵考古发掘工作时,特意聘请的英籍留学生。

  苏立文特地到地宫入口处留影,他回忆说:“当年地宫发掘时,中国正遭受法西斯侵略,考古工作很难进行。时间过得太快,永陵的宝贝都还在,而且保护得这么好,我只能用wonderful(棒)来形容!”

  苏立文还记下了永陵博物馆的电子邮箱,表示将把1942年时他在发掘现场的速写图片的电子图像发送给博物馆方面。苏立文当时还回忆起了当年发掘时的一件趣事:当时在发掘现场搞测绘,有一次,培英中学的3名学生来永陵附近躲避日机轰炸,看见有“洋人”在搞发掘,就报告说有高鼻子在盗墓、挖“金娃娃”。

  华西都市报记者程渝

【编辑:蒲希茜】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