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人教版语文"送走"鲁迅 专家:他文章"过于深刻"

2013年09月05日 10:13 来源:长春晚报 参与互动(0)

本报记者 肖虹

  鲁迅的文章,“火”过、“热”过,也被“晾”过。据《法制晚报》报道,新学期伊始,郑州市中学生拿到人教版初一语文教材后发现,课本出现了不小的变化:30篇课文,9篇被更换,其中包括鲁迅的《风筝》,这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中最后一篇鲁迅的文章。《风筝》的退出,意味着人教版语文彻底“送走”鲁迅。

  专家:鲁迅文章对初中生“过于深刻”

  “删除鲁迅的一些作品,我认为是正常的编辑思路。”昨天,青年作家赵瑜提出了他自己的看法。赵瑜认为,初中的孩子大部分还停留在语言的基础训练以及修辞训练上,接触的内容不宜过于深刻,重在接地气,有常识,且有趣味。

  赵瑜说,鲁迅的很多文章是他40岁以后写的,内容不适合初中生阅读。拿这篇《风筝》来说,写于鲁迅44岁时,生活的经历和思想的深广已经让这时期的鲁迅对过往的事情有了深沉的思索和反省。文章看似从在北京看风筝写起,却用浓笔写出了故乡放风筝的细细的情景。

  再比如,“《伤逝》、《祥林嫂》等文章,不是孩子们能感知的。”赵瑜认为,鲁迅是以一个成年人的价值观来评价世事,鲁迅的种种好,应该是成年后才能体味。“让孩子过早接触鲁迅,不如让他们接触宫崎骏、自然科学以及课外活动。”赵瑜认为,初中生的阅读,不论是课内还是课外,都要多在知识、孩子气等浅表层面,“一定年龄进行一定的阅读。”

  鲁迅文章:学生不爱、考试不考?

  昨日记者电话采访多位初中语文教师,发现人教版语文的此次调整对我市初中生几乎没有影响,因为长春地区使用的是长春版语文教材,其中有四篇鲁迅的作品,分别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孔乙己》、《故乡》。吉大附中语文教师孟令杰表示,鲁迅的这四篇文章或充满童趣,或描写鲜活,或人物典型,“我个人认为还是比较适合初中生读的。”不过孟老师坦言,学生在学习鲁迅篇目时有畏难情绪也是现实。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还好。像《社戏》、《孔乙己》,学生往往只是学个热闹,比如《社戏》中一些动词的运用,《孔乙己》中的人物白描,对学生写作方面肯定有帮助,但还谈不到对鲁迅思想的深刻认识。还有以前教材里的鲁迅作品《铸剑》,对初中生来说就太难理解了。”“那么,有学生喜欢学鲁迅的文章吗?”记者问。“一般的学生都不太喜欢,多数初中生更喜欢那些读起来轻松愉快的篇章。当然,也有学生特别喜欢鲁迅和鲁迅的文章,这就像‘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天下文章,各有所好。”孟令杰说。

  采访中记者还发现,鲁迅的作品不仅在“90后”中缺乏人气,连考试也不青睐“鲁迅”的知识点。据了解,我市中考语文就已经多年没有考到鲁迅作品的知识点了。

  链接

  人教版语文教材此次调整的篇目:

  删掉的课文

  沈复的《童趣》、流沙河的《理想》、玛丽·居里的《我的信念》、梁衡的《夏感》、蒲松龄的《山市》、鲁迅的《风筝》、郭沫若诗两首(《天上的街市》、《静夜》)、短文两篇(张晓风的《行道树》、周素珊的《第一次真好》)、周国平的《人生寓言》(《白兔和月亮》和《落难的王子》)

【编辑:鲍文玉】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