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糊涂账:周瑜才是赤壁之战统帅
赤壁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一次有名的战役。
但赤壁到底在哪里,其说不一。苏东坡那首脍炙人口的“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的黄州,据考古学家说,倒不是进行那场大战的场所。无论是真是假,这首词说出了一个无可辩驳的事实:赤壁之战是“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的周瑜,把号称八十三万人马的曹操打败的。而《三国演义》中,把指挥这场战争的总司令头衔,加在诸葛亮身上,实际是一种掠他人之美的行为。这不是诸葛亮的错,是后来一心想美化他的作家们的错。
公元208年,取得荆州的曹操,大军压江,志在必得,根本未把对手周瑜看在眼里,但想不到这位官渡大捷的英雄,却在赤壁碰壁。大人物常常瞧不上小人物,但偏偏栽倒在小人物手里,是使历史上许多盖世英雄为之蒙羞的故事。《资治通鉴》引习凿齿论曰:“昔齐桓一矜其功而叛者九国,曹操暂自骄伐而天下三分,皆勤之以数十年之内而弃之于俯仰之顷,岂不惜乎?”东晋史学家习凿齿著述《汉晋春秋》时,距赤壁之战也就不过百多年,应该说,他的这番评断,对于曹操的败因的分析,接近于历史真实。
这场战争的失败,败在曹操的胜利冲昏头脑上,一个太骄傲的人,便忘乎所以;而忘乎所以,也就失去了对于事物的清醒认识。天平一倾斜,便只看到于自己有利的方面,自然也就只能作出错误的判断,招致失败的结局。
败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兵员疫疠,不习水战,降卒贰心,火烧连营。若从决策者主帅个人察究的话,习凿齿所说的“骄”,是赤壁失利的根本因素。因此,凡骄傲自矜,倚胜恃功,头脑发热,自我膨胀者,无有不败的。西楚霸王如何?不也刎别乌江?所以,在决策中,如何摒除个人感情用事的因素,和自身性格弱点的障碍,是至关重要的,否则,就成了影响事业成败的关键。曹操这一败的后果,“俯仰之顷”,三分局面就定下来,他一生中再也休想渡过长江,而成全了一个“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的周公瑾。
赤壁之战,东吴是主体,刘备不过是盟军罢了。实际上,周瑜是三军统帅,诸葛亮连参谋长这样一个角色也不是。但经小说家铺陈演义之后,主次位置竟颠倒调换过来。诸葛亮成了运筹帷幄,指挥若定,高瞻远瞩,英明正确的统帅,借箭借风,料事如神,这当然是后人的发挥创造了。其实在《三国演义》里描写的正面战场上,并无蜀军一兵一卒,他指挥谁去?当时孔明先生,充其量也就是一名军事观察员,或联络参谋而已。
公元210年(赤壁之战刚过去两年),周瑜给孙权的信中说:“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由此可知,他对于刘备,乃至对关、张,都不敢掉以轻心的。独对诸葛亮的作用,只字未曾提及,也许在赤壁,时年三十岁的诸葛亮,还不够资格与比他长六岁的周瑜,来共同指挥这场战役。
但《三国演义》中的周瑜,却从此成为气量狭窄,毫不容人的典型,这实在是可怕的扭曲。史实中的周瑜“性度恢宏”,孙权与陆逊讨论时说:“公瑾雄烈,胆略兼人”。程普说过:“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而且他“长壮有姿貌”,“少精意于音乐”。可见他不愧为苏东坡笔下的“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的风流人物。在宋代,评价三国时,人们并不以蜀汉为正统的,所以,他说“三国周郎赤壁”而不说孔明赤壁。但经后来小说家的虚构,扬抑之间,两人一则为神,一则为小肚鸡肠的小人了。
曹操在荆襄之役后,下一个目标,就是东吴。因为,战争是解决政治、军事、经济等矛盾的最后手段。所以,曹操和孙权的这场决战是不可避免。但任何形式的战争,都是实力的较量。孙权始终下不了决心应战,他确是被曹操声势浩大的八十三万兵马吓住了。
犹如角力,力气大的,总是要占优势,这也是共识。但实力强的一方,未必就是最后的胜者。周瑜看到了这点,因为战争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人类有史以来,以生命为代价的最大赌博,是伴随着时代进化演变的魔方游戏。它是个不停地产生误区,又不停地制造机遇的庞大迷宫。所以,周瑜敢于以东吴较少的兵力,再加之与刘备结盟的支持,有和曹操一决雌雄的信心所在。
敌我双方都存在着太多的彼此未知之数,和无法准确把握的变化和可能性。因此,在战争进行过程中,会有许多偶然因素,变生不测,打乱部署。措手不及,一错百错有之;棋高一着,全盘皆活者有之。也有不少以为势所必然的事情,却有意外的结果,于是,绝处逢生,化险为夷有之;得胜之师,全军覆灭有之。这些,是战场上屡见不鲜的。善战者便在这误区与机遇,偶然与必然的不停变化之中,扬长克短,把握时机,趋利避害,应变图胜。于是,“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骄傲的曹操,败在了“雄姿英发”的周瑜手下。
仗是周瑜打的,但功劳全算在诸葛亮身上。这种不公平的事情,难道仅仅在小说中发生过吗?最后连曹操也不得不狡猾地间接承认:“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他也认为他的对手是周瑜,而没有孔明的份。只有大都督周瑜,才是指挥赤壁之战的主帅。
可历史上的许多糊涂账,要回归它本来的面貌,却也并不是一件容易事。(李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