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艺术"活化石"陈鲤庭逝世 曾执导话剧《屈原》
核心提示
昨日成都商报记者致电上海电影集团发言人汪先生,他确认了陈鲤庭病逝的消息,并告知目前上影厂已经在着手准备陈鲤庭的后事,不过因为其在海外的子女希望能够低调行事,所以上影厂在尊重家属要求的同时,也正在向上级相关部门请示。据悉,陈鲤庭是上影厂老艺术家中最为年长的一位,堪称中国电影艺术的活化石。对于陈老的去世,上影厂也扼腕不已。
电影艺术活化石陈鲤庭逝世 享年103岁
昨日上午9时35分,我国著名戏剧理论家、著名话剧及电影导演、中国电影艺术活化石陈鲤庭先生与上海华东医院病逝,享年103岁。
陈鲤庭是我国现代电影和话剧两大领域的开拓者、实践者之一,也是当今中国电影界百岁泰斗级人物之一。他拍过《遥远的爱》《幸福狂想曲》《丽人行》等电影,当过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厂长,自称话剧成就高于电影的逾百岁导演,早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就或编或导了《放下你的鞭子》《夜光杯》《魔窟》《钦差大臣》《结婚进行曲》《复活》《屈原》等剧目,进行过各种超越常规的可贵尝试,大有建树,曾被授以“国家有突出贡献话剧艺术家”奖牌。遗憾的是,老电影人的朋友江平感慨,“陈鲤庭先生应该被我们铭记,可是,许多的影史书籍中,陈鲤庭的名字正在逐渐消失”。为此,我们推广他的作品,让更多读者知晓;我们以此版面,纪念这位殿堂级大师。
老人一百多岁时
依然每天坚持读书两小时
陈鲤庭1910年10月20日出生在上海,毕业于大夏大学高等师范系,曾用名陈斯白。1931年,21岁的他创作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在文艺界崭露头角,1934年起在上海任《晨报》影坛专栏特约撰稿人,期间翻译介绍了普多夫金等人的电影理论。26岁以后一直从事话剧工作,积极参加抗日演剧活动。1942年,他在重庆执导了郭沫若名作《屈原》,成为当时舞台艺术的巅峰之作。当时,金山饰屈原,白杨饰南后,张瑞芳饰婵娟。当时的媒体报道说:“上座之佳,空前未有,此剧集剧坛之精英,经多日筹备,堪称绝唱。”1953年,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为了纪念屈原逝世2230周年,重新上演了这个戏。导演仍是陈鲤庭,屈原则由赵丹扮演,白杨饰南后,王蓓饰婵娟。
陈鲤庭一生笔耕不辍,即使百岁之龄,任坚持读书写字,根据友人的访问笔记回忆,老人家一百多岁时依然每天坚持读书两小时,老花镜从100度配到500度,又用放大镜,最后想了个办法用电子放大镜联通液晶电视机,放成超大字在电视机上“读书”。
转型电影导演
编著中国首部电影理论著作
虽然以话剧成名,但是职业生涯的后半段,陈鲤庭事业重心开始向电影转移。由于在撰写专栏稿件期间,陈鲤庭大量接触了国外的电影理论艺术,40年代初又亲手编著了中国第一本较系统的电影理论著作《电影轨范》,在英国电影理论家R.斯波替斯沃特的《电影文法》的基础上,对电影特有的表现手段和基本技巧作了全面阐述,并归纳成新的系统,对实例也做了大量补充。其后,陈鲤庭对电影艺术大感兴趣,开始将工作重心由话剧界转往电影界,1947年,陈鲤庭编剧并导演了第一部影片《遥远的爱》,此后又先后导演了《幸福狂想曲》《丽人行》等,形成了个人独特的细腻清丽的艺术风格。
1950年以后,他又导演了《人民的巨掌》和《劳动花开》等影片。其执导风格在大开大阖之下又不乏细腻清丽的细节,在正剧和喜剧之间游刃有余,很见个人特色。《我与电影人的亲密接触》一书作者江平感慨,“陈鲤庭先生应该被我们铭记,可是,许多的影史书籍中,陈鲤庭的名字正在逐渐消失“。
陈鲤庭话剧解读
陈鲤庭 中国舞台上的一滴水
话剧《放下你的鞭子》 中国人民抗击侵略者的精神原子弹
1931年夏天在原南汇大团镇小学任教时的陈鲤庭,探索着写出了他的第一个作品———短剧剧本《放下你的鞭子》。
他从一本译自美国共产党员作家M.果尔德的作品选中,看到用希腊古典悲剧形式写的诗体剧作有种特别新颖的形式:在观众中设一个合唱队,与正在台上的演员对答唱和。由此得到启发,陈鲤庭也为《放下你的鞭子》提供了一个开放式表演模式。主要角色只有两个:街头卖艺的十七八岁姑娘香姐和五六十岁的老汉。配角也只有两个:打抱不平的20岁左右青年和领喊口号的百姓,其他就是一群卖艺的难民。时间是下午5点以后,地点为郊外广场或舞台。
《放下你的鞭子》第一次演出就在水乡原南汇惠南镇的“十字街头”。要说“实景剧”,这可能就是先河;要说舞台的延伸和拓展,它已经做到了极致,因为根本没有舞台,演出就在观众当中,看上去就像是真实发生的事情。这个短剧后来又根据需要把主题改成抗日,在整个抗战期间几乎没有停止过演出,甚至演到美国白宫。和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一样,《放下你的鞭子》成为中国人民抗击侵略者的精神原子弹。
话剧《屈原》 陈鲤庭一生的骄傲
而执导郭沫若编写的大型话剧《屈原》的成功,更是陈鲤庭一生的骄傲。他觉得,这台戏的核心应该是“雷电颂”,要用气势磅礴的音乐烘托,苦于没有现成的和合适的,陈鲤庭便想出一个前无古人的绝招———不惜拆除前面几排座位,在台下正中显著位置安排一个相当庞大的交响乐队,请人专门作词作曲,由金律声现场指挥。
其实,陈鲤庭也许是在下意识地继续发展他所青睐的那种上下呼应的戏剧模式。与《放下你的鞭子》相比,应该说《屈原》这种在舞台下设立乐队的做法,既符合陈鲤庭扩展舞台空间、从整个剧场的范畴考虑演出效果的一贯思路,也更接近美国共产党员作家M.果尔德戏剧的原汁原味。
当帷幕拉开,“雷电颂”这场重头戏的布景呈现在眼前时,众人不禁发出惊叹:太有创意了!陈鲤庭也许从重庆由“上半城”、“下半城”及“滨江之城”构成的地理特征获得启发,把整个舞台装置巧妙地分成上下几个演区:神殿在前,是低的层面,庙廊在后,是高的层面,上下连接的阶梯转折处设有平台,长廊右侧一根巨大的圆柱则间隔了东皇太乙庙堂。如果说庙廊下端横贯大半个舞台的诸神壁画与前面的供桌一起形成地下殿堂幽暗压抑的气氛,奠定了婵娟牺牲等悲剧场面的基调,那么庙廊顶端那根冲天圆柱则是屈原抨击黑暗、叱问苍天时的有力支点,它仿佛是民族脊梁的象征。而作为背景的天幕上,呈现的是先阴沉后雷电交加的广阔天穹。
当金山、张瑞芳、白杨等大明星登上舞台,当屈原在声势浩大的交响乐伴奏下,充满激情地高呼:“炸了吧!炸了吧!”整个剧场沸腾了,整个重庆沸腾了,整个中国沸腾了。这台戏获得的成功是空前的,它对楚怀王的揭露和批判刺痛了“攘外必先安内”的国民党当局,一记又一记的响雷震撼了沉闷的大后方。
这是陈鲤庭创造的又一个戏剧奇迹。我从他的奇迹中看到了今天舞台表演的“一滴水”。(成都商报记者 陈玲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