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书展:记录一座城市追求人文精神的轨迹
10岁的上海书展昨晚落幕。10年时间,不短也不长,但对很多读书人来说,却足以在心头刻下一言难尽的记忆。10年的上海书展,记录了一座城市追求人文精神的轨迹;而一座城市也见证了一个书展不断实现转型与追求的过程。
平民化——深受草根喜爱
每一个参加过上海书展的人几乎都有共同的感受:人气旺。2013上海书展,记者每一天在现场都有这样的感受:偌大的上海展览中心,是书的海洋,更是人的汪洋。人气的持续高涨挑战着酷暑高温,场外制冷喷雾和遮阳棚让读者免去了酷热的困扰,他们走向书展的脚步更坚定。各场馆与中央大厅,比往年更多更精彩的新书的出现,让人们的脚步更欢快。
当现代化不断提速人们的生活节奏和电子阅读不断将人与人分开之际,上海书展却实现了“回归阅读”、“崇尚经典”的逆袭。经过与好几位读者的攀谈,记者得到了答案。无论是平时难得一见的学术明星,还是出众的图书展示;无论是应读者要求,双休日延迟一小时闭馆的举措,还是书展打包同城快递的服务意识,“市民的节日”让上海书展在全国各种大大小小的书展中脱颖而出。
去年上海书展上最后一位离开的蒋欢女士,在今年书展开幕前就受到了邀请,作为特邀嘉宾参加今年的书展活动。场馆内,无线网络向读者免费开放,10多个不同类型接口的手机充电站方便读者,自助查询机、现场限价快递等服务都让读者体验到悉心的体贴。
国际化——大牌纷至沓来
一个区域性书展,走向全国不易,面向世界更难。首届上海书展,主要靠上海本地的几十家出版社和经销商支撑;现在的上海书展,几乎囊括了全国的出版单位。从一个区域图书订货会到走向全国的书展,再到如今面向世界的大型书展,书展10年,让人刮目相看。
今年的书展给人最深印象的是名人大家特别多。走过10年的上海书展,是为所有爱好书、与书结缘的人们安排的纪念日。在600多项书香活动、100多场名人大家汇集的论坛和文化讲座上,传达出一些非常珍贵的学术思想和观点,上海书展实现了从单纯的首发新书,走向首发思想,在有限的物理空间里,拓展了书的精神文化空间。
作为上海书展功能的延伸,首届中国上海国际童书展则是上海书展国际化的另一个重要标志。将于今年11月在上海举办的首届中国上海国际童书展,将建立起自身在世界童书出版格局中的定位,通过版权贸易、作家交流、阅读推广,打造一个中外童书出版深度交流交易的国际化平台。
专业化——赢得业界好评
一位跑过多个国际书展的北京记者,就在前不久盛赞上海书展:“中国终于出现了一个像样的国际性书展”。随后,她在书展日记上写下“我真的开始羡慕上海人民”的标题。
作为上海的标志性文化活动,上海书展不仅连接起作者、出版者和读者,更是各方思想传播和交流的重要平台,有机会身处其间的人是幸福的,这是上海书展多年来苦练“内功”、提升文化内涵的重要标志之一。
作为本次书展的主宾省,湖南出版集团的一位老总对记者说:“上海书展刚刚开办的时候,动员各家外地的出版机构到上海书展来设展位,并提出展位免费,吸引了不少外省市同行。但是现在我要说,通过10年的努力,上海书展已经成为各外埠出版社非常看重的展示自己的机会。很多出版社和作家都会按照上海书展的时间节点来安排出书节奏。虽然现在展位还是免费的,但是我要说,即使是收费的,我们也要来!”
10年来,上海书展的专业化程度广受业内赞誉,靠书来吸引人,靠内容征服人,不靠花样百出的营销手段忽悠人,令上海书展众口交赞。据悉,今年的书展汇集了全国500多家出版社的15万种图书参展,其中许多是新书、出版社的重点书。(本报记者 陈熙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