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大鼓艺术家董湘昆病逝 一生勤俭持家服务百姓
2011年董湘昆在社区推广京东大鼓
“火红的太阳刚出山,朝霞铺满了半边天。公路上走过来人两个呀,一个老汉一个青年……”即便是对京东大鼓不甚了了的观众,一听到这段曾广为流传的《送女上大学》旋律时,也能跟着哼唱几句,它的原创者和演唱者董湘昆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前天中午十一点三十分,这位非遗传承人在天津去世,终年86岁。今天上午,董老遗体火化,留下那抑扬顿挫的唱腔和韵味绵长的鼓板声……
投师刘文斌 改良新京东
1927年,董湘昆出生在天津宝坻一户贫苦农家,后来到天津城一家老乡开设的印刷局做了学徒,帮内掌柜(老板娘)看孩子、做饭。内掌柜听的收音机里播放的刘文斌演唱的京东大鼓一下子吸引了董湘昆,只要有机会,他就在心里默记着大鼓的唱腔和唱词,一来二去学会了不少段子,对京东大鼓的基本调式早已烂熟于心。1952年,拥有了国有企业印刷工人身份的他加入了业余文艺宣传队,终于登上了他梦寐以求的舞台。1953年的一天,电台播放他《农民代表游苏联》和《马拉收割机》的演唱录音,恰被刘文斌听到,遂向家人打听:“这个董湘昆是哪儿的?他嗓音不错,味儿也行,很有发展。”1954年春,董湘昆参加天津市文艺汇演摘得一等奖后,立即办了拜师仪式,正式投在刘文斌门下。
董湘昆不仅在继承老一辈艺人的唱腔和表演风格方面成绩显著,而且又有所发展和创新。他的演唱朴实真挚,刚健稳重,充分表现了京东大鼓淳朴健康、豪放爽朗、顿挫分明、抑扬有度的艺术特点。为了使这一曲种更好地反映现实生活,他还对唱腔不断进行加工和丰富,发展出了一种能够适应新事物的“董派京东大鼓”。董湘昆为京东大鼓常用调式设计了诸如四开板、金钩调、双柔调、拉腔、上音下合等曲牌名称,使之相对固定下来;然后又对鼓书词进行凝练性的加工。同时他大刀阔斧砍掉了很多老艺人唱大鼓时喜欢加的水词儿。他一直和着时代的节拍推陈出新,出自他笔下的《推广普通话》《地球说话》《和谐万事通》等大量新唱段无不是紧扣时代主题、贴近群众生活的佳作。
服务老百姓 传艺泽后人
董先生一生荣誉无数,1982年在从事舞台生活30周年纪念会上获天津市文化局和市总工会授予的“工人业余曲艺家”称号,并获得全国工会积极分子奖章。2010年6月14日,他当年二度登台,参加了群众艺术馆举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曲艺专场,表演了全国听众耳熟能详的一段作品《送女上大学》的选段,得到了台下观众强烈的呼应。但这样一位艺术家,终生也没有进过专业院团。
昨天,记者采访董老高徒倪万珠的时候,他解释了记者心中的疑惑。“很多观众不理解,我们作为徒弟也不理解,为什么师父不进正式院团。但后来听师父说过,‘我文化不高,还是新中国成立后才补习到初中程度。我这个既没有文化、艺术水平又有限的人要是进了曲艺团,我担心跟不上形势的发展。”
董老一生勤俭持家,倪万珠告诉记者,老人家非常简朴,家里没有一件时髦的家具,“他的床是老两口用了几十年的;家里的圆桌是弦师王继文送的;我当年在京东饭店看师父夏天睡在木床上热,送了他一个行军床,他当个宝贝一样用到现在。”董湘昆没有艺术家的架子,不论对谁都耐心辅导,慕名来学唱京东大鼓的人让他应接不暇。倪万珠告诉记者:“师父经常在俱乐部、文化宫和居委会办京东大鼓学习班,不但毫无保留,分文不取,还自费印刷曲谱发给学员。他经常告诫我们弟子的一句话是:人比钱贵,德比艺高,德艺双馨,吾辈目标。师父现在不在了,可留下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一生受用。”新报记者 翟翊 摄影 段毅刚
非遗名片
京东大鼓是一种用京东方音说唱表演的曲艺鼓书及鼓曲形式,原为京东农民劳作之余在田间演唱的“地头调”,形式为一人左手持铜板,右手击鼓站唱,另有人分持三弦、扬琴等乐器伴奏。京东大鼓大约形成于清代中叶,初期主要在小型曲艺演出场所演唱,曲目以大书为主,曾使用过“大鼓”、“杂曲”、“乐亭调”、“乐亭大鼓”等名称,1935年定名“京东大鼓”。20世纪30年代初,天津宝坻人刘文斌在天津商业电台播演《刘公案》极受欢迎,京东大鼓的影响也因之扩大,逐渐传到北京、河北、东北等地。2006年,京东大鼓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