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浙江田螺山遗址十年考古将结束 出土多件古器物

2013年05月10日 20:4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浙江田螺山遗址十年考古将结束出土多件古器物
田螺山遗址考古发掘现场。
工人正在紧张地淘洗泥土。
工人正在清理发掘现场。

  中新网宁波5月10日电(记者 徐小勇 何蒋勇 实习生 林波)在直线距离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遗址7公里的地方,有一个巨大的圆顶大棚,这里就是河姆渡文化田螺山遗址所在。从2004年至今的十年,考古人员发掘了1800平方米的面积,已出土登记文物7000余件,还首次出土了多件新颖独特的古器物。

  考古发掘工作受重视

  作为田螺山遗址考古发掘的领队,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孙国平从事考古工作已有25年,而花在田螺山遗址上的时间就长达十年。“这是我考古生涯中最重要的一次。”

  2001年初,余姚三七市一家私营热处理厂为解决生产用水打井,挖出许多陶片、大型动物骨骼、木头等地下文物。由此,田螺山遗址“浮出水面”。

  2004年,在孙国平的主持下,田螺山遗址开始了第一次发掘。“第一次选择发掘的位置很要紧”,谈起第一次发掘,孙国平仍然异常兴奋。

  由于选址得当,第一次挖掘过程中,考古人员在300平方米的区域就找到了罕见的独木桥,同时还发现了保存很好的干栏式木构建筑和大量的动植物遗存。

  由此,田螺山遗址得到了考古界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特别是余姚市政府投入上千万元资金在发掘区上方建造了4000平方米左右的遗址保护棚和遗址现场馆,为该遗址的进一步发掘、研究、保护和展示开放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在孙国平看来,一项还在进行中的史前遗址考古发掘能享有这种待遇,在国内至今也还是一件很稀罕的事情。

  经考古证实,田螺山遗址年代约为距今7000年-5500年,总面积有3万多平方米,且文化堆积较厚,最厚处达3米以上,文化遗存形成时间长,跨度在1500年以上,拥有6个文化层。

  多学科手段参与考古

  田螺山的发掘方式一改传统操作习惯,更多采用了全泥土淘洗和多学科参与考古的方法,尽力把丰富和完整的各类遗物与多学科手段紧密有机结合,深入挖掘、提取、保存和阐释各类文化遗存的“全”信息和“潜”信息。

  10日,孙国平指着遗址现场一堆堆从地底下挖出来的泥土告诉记者,这些土并不是随便乱放的,每堆都插着小标签,上面标注了挖掘时所在的位置、地层、深度、年代等信息。

  “都有编号,所以才有研究价值。那些民工不是很理解,常问我叫他们不惜工本地分拣这么多细小的遗物将来能干什么用?”孙国平进一步作出说明:能提取尽可能多的古人留下来的一石、一木,就是为了对他们有更加完整的记忆和真切的解释。

  在淘洗区,记者看到多位工人正在紧张地淘洗泥土,并不时将一些较大的物件挑拣出来。孙国平说,这些泥土的湿度和粘度很大,如果不经过淘洗,一些细小的东西往往很难发现,而淘洗可以最大可能地保存下来大量细小的东西,以利于以后的研究。

  据了解,淘洗只是第一步,之后经过晾干收集后,还需要进行挑选、分类、鉴定、统计、分析等一系列的研究程序。

  十年发掘期将结束

  经过10年的发掘,田螺山遗址考古成果亮点频现,出土的相对文物数量和密度已大大超过了40年前发掘的河姆渡遗址。

  孙国平认为,干栏式建筑技术和形式的发展、演变过程,以及河姆渡文化早、晚期的稻田特征也比40年前河姆渡遗址发掘时了解得更加清楚。“大象纹雕刻木板、双鸟木雕神器、独木梯等前所未见的珍贵文物也足够令人过目不忘。”

  在这个河姆渡文化“二代”遗址里,发掘出土大片典型干栏式木构建筑遗迹以及构成古村落其它要素的木构寨墙、跨河独木桥、密集的橡子储藏处理坑、鱼骨坑、谷壳堆、村外古稻田等生产、生活遗迹,有机地构成了一个布局相对清楚的河姆渡文化古村落。

  “挖掘到现在这个程度,我们现有的资料已经很丰富,国家文物局、浙江省文物局都认为基本可以告一段落。”孙国平向记者透露,经过十年的努力,田螺山遗址的发掘将于2013年上半年结束,未来将进入一个保护和出土材料后续研究期。(完)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