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新版古龙文集上市热卖 武侠小说能否重新回归?

2013年04月19日 09:36 来源:乌鲁木齐晚报 参与互动(0)
新版古龙文集上市热卖武侠小说能否重新回归?

  2013“古龙年”到来预示武侠热回潮?

  武侠文学:式微式微,胡不归

  4月14日,新版的古龙文集之《小李飞刀》系列全面上市,宣告自去年6月以来,读客图书有限公司即将推出“最具收藏价值”的古龙文集的消息,终于尘埃落定。

  从目前的报道来看,《小李飞刀》系列刚一上市,即“热卖至断货”,“使得即将上市的《陆小凤》系列和《萧十一郎》系列预定火爆”。虽然以古龙在武侠小说界的地位,这样的市场表现也不算意外,但对于式微多年的武侠文学来说,则无疑是一针强心剂。正因为此,在“古龙年”的提法越来越频繁之际,我们选择关注的,不是古龙的重新走红,而是武侠小说的命运,它能否以“古龙热”为契机,重新回归?

  □文/本报记者刘雪明

  无力

  借助影视,繁荣畅销

  从这次新版古龙文集的出版历程来看,将它的走红,归功于出版方有预谋的炒作,大约也不算错。早在去年6月,始自读客图书重金签下古龙作品的版权,关于“最具收藏价值”的古龙文集即将出版的消息就一直不绝于耳。先是放话新版文集将在去年9月21日古龙忌日当天上市,接着又推迟到了11月底,最后延迟至今年4月。长时间的只见打雷不见下雨,不仅为文集的最后出版成功预热,也吊足了读者的胃口。

  到今年,新一轮的炒作围绕着封面的设计铺开。出版方不断地提醒读者,为了让封面达到“时尚与经典兼备”的效果,设计部和编辑部如何从去年5月份就开始,广泛搜罗素材,筛选、尝试,反复比较,多方斟酌,最终“磨泡了10个月之久,经历过无数次推倒重来,耗资在百万以上”才“终于确定了封面要素”(尽管,最终面世的封面,个人感觉很一般)。其他种种关于新版文集的消息,比如,聘请古龙生前好友、著名武侠小说作家倪匡担任名誉主编,比如,聘请专业人士为古龙文集制订专门的编校标准,把关编校质量,等等,都由读客图书放出风声,为新版文集造势。

  万众瞩目之下,文集的走红已在意料之中。

  当然,古龙作品本身的魅力,我们不应忽视。不过,有意思的是,去年11月,作家出版社曾再版温瑞安的《四大名捕》;12月,有《(朗声插画版)梁羽生作品集》面市;一代武侠名家黄易,也有新长篇武侠小说《日月当空》出版,梁羽生自不必说,温瑞安曾是金、古之后,扛鼎一时的武侠大家(《四大名捕》系列也属经典之作),黄易的新作仅版税就拿到了240万,但都没有如今古龙新版文集的威风。如果再联想及前年金庸全集的推出曾引来无数的争议,也许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炒作之功。

  炒作只是一方面。

  尽管古龙作品的魅力与价值,早已成公论,就像出版方在谈到愿意斥资千万豪赌古龙作品的时候,曾一再强调的那样,“古龙的作品已经超越武侠的范畴,古龙写的是江湖和人性,这是永不过时的”,但是,在炒作已成既定事实的背景之下,我们更愿意相信,“古龙读者群超过1亿,而且文学经典从来都是常销书,不愁卖”,才是出版方最大的底气。

  一个不容忽略的事实是,古龙是华语作家中,被改拍影视剧次数最多的作家,60余部作品,累计改拍过近200部影视剧,远超金庸和琼瑶。而这些年来,事实已经无数次的证明,图书与影视的合谋,是图书畅销的制胜法宝。

  于此,或许还可以从这次首先亮相的“小李飞刀”系列里看出一点端倪。“小李飞刀”系列9本,其中就包括去年在芒果台热播过的《天涯·明月·刀》,而熟悉古龙小说的人都知道,古龙先生本人,在生前曾对这部作品极度失望。因此,出版方首先推出“小李飞刀”系列,而不是按原计划将“楚留香”系列和“陆小凤”系列一起推出,尽管给出的解释是封面微调,但不排除借力电视剧的可能——话说回来,“小李飞刀”本来就是古龙小说里被改拍电视剧最多的。

  影响如古龙,也需要各种借力,武侠复兴,谈何容易?

  式微

  功利阅读下,情怀渐淡

  武侠小说源于唐代传奇小说,繁盛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香港,最为读者熟悉的代表人物是梁羽生、金庸。这一时段,台湾的武侠小说虽然整体水平无法与香港相比,但参与武侠小说创作的人数众多,有影响力的,就有司马翎、卧龙生、独孤红、陈青云等数十位武侠专业作家。台湾武侠小说真正的繁荣,归功于古龙。古龙在上世纪60年代初期即开始武侠小说创作,但一直反响平平,直到《武林外史》之后,才开始走红。此后,便一发不可收,他也是唯一一位可以与金庸相提并论的台湾武侠小说作者。金、古之后,温瑞安曾续起武侠小说的传统,早期的《四大名捕》系列和《神州奇侠》系列,很有古龙的风韵,但一味地求变,让他的作品渐渐变质,落入难堪。一段时间的低潮过后,到上世纪90年代,香港作家黄易的玄幻武侠,曾经风靡一时,黄易也被称作是“新一代武侠宗师”。这是武侠小说在港台的大概流变。

  对于内地而言,在1981年,广州《武林》杂志开始连载金庸的代表作《射雕英雄传》之前,武侠小说一直处于被禁的状态。就在这一年,发生了一件对于武侠小说在内地的发展至为重要的出版事件,广州人民出版社出版梁羽生的代表作《萍踪侠影》。这两部作品在大陆的亮相,宣告武侠小说在内地的时代开启,很快,武侠小说就风靡一时,几乎达到了“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地步。1990年,云南师大中文系古典文学教授姚霏的处女作《一剑平江湖》一经出版,在当时港台作者“垄断”武侠小说创作的情况下,尽管作者名不见经传,但作品还是受到了读者的追捧,这可以看作当年武侠小说疯狂走红的证据。自此之后,投身武侠创作的作者也逐渐增多。1994年,王一川编选《二十世纪大师文库》时,金庸高居第四,仅排在鲁迅、沈从文、巴金之后,其作品受欢迎程度可想而知。

  2000年前后,武侠小说曾有过一段短暂的繁荣期,大批网络作家开始从事武侠创作,曾给武侠小说带来一股新的活力。但是网络文学门槛低的特点,注定了这种写作模式是一把双刃剑。文学的功力不及,人生的经验又不足以撑起武侠小说的内核,泥沙俱下的武侠文学,赢了数量,输了口碑,尽管步非烟、凤歌、梦入神机等新派武侠作者的作品动辙仍然卖出上百万册,但是,武侠小说整体的影响力已大不如当年。近些年来,玄幻、穿越等题材开始流行之后,武侠渐渐走向式微。

  说起来,武侠小说当年的走红,有其特殊的背景。一方面,上世纪80年代,正是改革开放的头几年,文革对于知识的破坏,其负面影响仍然存在。思想上对于阅读的渴望,和可阅读作品的贫乏,为武侠小说的走红奠定了坚实的读者基础。另一方面,以梁羽生、金庸、古龙为代表的武侠小说名家,尽管风格各异,但有深厚的文学功底打底,这些人的作品,既是武侠,更是文学作品。

  武侠的最终走向式微,与上面两种情况不无关系。相比于上世纪80年代出版物的贫乏,如今,每年出版的图书,数量多如牛毛,图书的种类,早已经不局限于小说、散文和诗歌,而是包罗万象。图书数量和种类的丰富,固然分流了武侠小说的读者,事实上,这还不是武侠小说最大的挑战:在网络时代,可供消遣的事物太多,网络游戏、电影电视、音乐,甚至微博、微信,每种事物都要分流可能的读者群。这个处境,不仅仅是武侠小说面临的困境,也是纯文学阅读所面临的困境。

  从阅读的取向来看,尽管武侠小说一直都被认为是难入正统文学殿堂,但,喜欢武侠小说的读者,大多都有自己的某种情怀在。有人欣赏金毛狮王谢逊的“义薄云天,快意恩仇”,就有人欣赏郭靖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更不用说对于古龙小说中那些张扬着人性魅力的人物的欣赏:凤四娘的伟大、西门吹雪的孤傲,妙僧无花的尊严。但武侠小说的这种特质,只与个人情怀相关,与当下的普遍阅读价值是脱节的:很多时候,我们从畅销书的排行榜上就能发现,官场小说、职场小说,甚至很多所谓的职场宝典,都更容易被读者所看重。阅读的功利化,早已不仅仅是一个概念。

  这就是古龙热背后的现实。古龙是独一无二的,他的文名,甚至于他的英年早逝,让他的作品有足够的分量,让出版方在情怀与利益之间,找到一个合适的平衡,这才有了这次价值千万的豪赌。但值得豪赌的,古龙之外,谁人当得?

  大约可以这么说,武侠的时代已然过去。古龙文集的走红,与其将它视为武侠小说复兴的开始,毋宁将其看作是落幕时的晚唱。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