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得主库切来华演讲谈文学 称"非常同情莫言"
中新网北京4月2日电(记者 张中江)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澳大利亚作家库切2日在中澳文学论坛上表示,诺奖“具有独一无二的地位”,不过它的评奖并非完美。
“第二次中国—澳大利亚文学论坛”2日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开幕,此次论坛将持续到3日。在“文学与包容”的主题下,中澳两国作家将围绕“文学的传统与现代性”、“文学的本土性与普遍性”、“文化包容和文学体裁与阅读”等话题演讲。
中方作家包括铁凝、张健、李敬泽、徐小斌、莫言、李洱、刘震云、叶辛、李尧等,澳方作家包括布莱恩·卡斯特罗、J·M·库切、大卫·沃克、尼古拉斯·周思、伊沃·印迪克、盖尔·琼斯和安东尼·乌尔曼等。
库切下午与莫言就“诺贝尔文学奖及其意义”的话题进行了演讲。
诺贝尔文学奖评奖“不完美”
除诺奖外,库切在职业生涯中还曾获得众多奖项,其中因《迈克尔·K的生活与时代》和《耻》成为首个两度获得布克奖的作家。目前,他在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任文学教授。
库切在当天的演讲中表示,在世界各地有各种文学奖,但诺贝尔文学奖具有独一无二的地位,不过它的评奖也不是完美的。他又特意强调自己并不是要批评诺贝尔奖评委会或者瑞典皇家学院,只是想讲一讲自己理解这个奖产生的条件。
他说,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文学奖颁给“表现出理想主义倾向并有最优秀作品的人”。诺贝尔本人讨厌左拉和一切自然主义文学流派的东西。在那个时代,瑞典最著名的作家是斯特林堡,也是一个左拉的追随者。虽然瑞典皇家学院从1901年到1911年有11次机会给斯特林堡颁奖,但他们并没有这样做。至少在早些年的时候,诺贝尔奖并不是颁发给当时最伟大的作家,也就是说,获奖本人必须是世界观和诺贝尔本人相容的作家。
库切随后举了耶利内克、奈保尔和贝克特3人的颁奖词为例。“这些说法都没错,但是如果把它作为这个作家一生著作总结的话,还是有点奇怪,不切题。就好像非要下决心看到作品光明的一面,其实每一部作品的去向都是相当黑暗的。”
低调库切开口超过“5句话”
据媒体报道,库切以不苟言笑闻名,“与库切一起沉默”成为其忠实粉丝们“投诚”的口号。有一种说法是:若是请他出席晚宴,就像是一个巨大的黑洞,可以把整个房间的生气都给吞下去。
此次论坛开幕前,库切即将来华的消息令他的读者颇为振奋,并纷纷猜测一贯沉默寡言、不接受媒体采访的这位诺奖得主,可能讲话不超过5句。不过据记者观察,这种说法有些夸张,库切虽然讲话不多,但并没有摆出拒人千里之外的姿态。
在当天简短的开幕式后,由中国作家徐小斌和澳方作家卡斯特罗就“文学的传统与现代性”发表演讲。担任主持人的库切表现中规中矩,在互动环节还多次邀请观众提问。对于一些签名要求,也并未拒绝。
随后的午餐时间,面对中国记者的提问,库切也十分配合。一位此次活动的组织方负责人也表示,“库切不说话、不接受采访”是谣传。
当天下午库切的演讲过后,现场读者纷纷提问,他一一给出答复。有读者问及诺贝尔文学奖推崇“理想主义倾向”会不会影响创作,库切说:“答案是否定的。不觉得非得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才能够去获得这个奖。”
在莫言谈到自己受邀请太多身不由己时,库切表示“非常同情莫言先生。”
他说:“事实上,诺贝尔文学奖有时候是颁给一个人写作生涯的中间一段时间,有的时候在写作结束之后。比如说莱辛几年前获得诺奖,并没有影响到她的写作,她还可以做一些慈善活动,因为这已经是她写作生涯的末期了。但是如果是颁给一个年轻的、写作生涯还在持续的作家的话,确实对写作生涯有很大的影响,有干扰的效果。就像莫言刚才说的,好多场合不得不去应付一下。”
库切最新的长篇小说《耶稣的童年》日前也已在中国上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