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观众斥抗战剧太假:主角闯过枪林弹雨头发都不乱

2013年03月04日 14:32 来源:工人日报 参与互动(0)

漫画 李法明

          

  年初各大卫视播出的电视剧同质化倾向明显,只不过“风有变化”。相对于去年古装剧集中于宫斗剧,今年古装剧则集中于“隋唐”和“楚汉”,《隋唐演义》、《隋唐英雄》、《楚汉传奇》、《楚汉争雄》、《王的女人》接连上映,三个“项羽”在屏幕上轮番上阵,被网友们戏称为“项羽很忙”。

  2012年,我国成了当之无愧的世界电视剧“第一大国”,全年电视剧产量高达1.7万集, 如果一名观众每天晚上看两集的话,全年无休,需要23年才能看完。与之相对的是,在电视剧发行量上屈居世界第二的美国,年产量仅8000集,而受到不少中国女性观众青睐的韩剧,年产量不过才2000余集。

  如此高的电视剧产量背后,却是收视率的整体低迷。去年上半年,全国上映的800部电视剧中,收视率破1的仅占5%。海量生产的电视剧的题材过于跟风和同质化,剧本和故事内容的粗糙,让观众对国产电视剧出现“审美疲劳”。

  一天300个“鬼子”被打死,创新在哪里?

  2012年,东方卫视播出的电视剧中有三成为家庭伦理剧,而北京卫视的比例则高达四成。 在《媳妇的美好时代》走红之后,《媳妇是怎样炼成的》、《媳妇的美好宣言》、《婆婆来了》、《丈母娘来了》等一系列“婆媳”剧、“婆妈”剧相继上映,但是内容却大多雷同,大多是婆媳掐架等鸡毛琐事,而且桥段也大多类似,“结婚必偷户口本、家家户户都不孕”。

  去年热播的“婆媳剧”,也在今年纷纷进化成“生孩”剧,相当数量的描写都市独生子女第二代生孩子的电视剧陆续上映,如《宝贝》、《独生子》、《小儿难养》等,令人眼花缭乱。也正因如此,网友们把今年即将上映和已经上映的电视剧,统称为“三宝”:隋唐楚汉生孩子。

  大量雷同的电视剧题材不仅让观众“审美疲劳”,也让演员们感到厌倦。26岁的横店影视城群众演员史中鹏最近突然成了网络上的红人,原因是他因为扮演日本兵,一天竟然在不同剧组“死”了8次,他一年里演了200多次日本兵,参演30多部抗战戏。

  而史中鹏的遭遇并非孤例,据统计,亚洲规模最大的影视拍摄基地横店影视城在去年一年,共接待剧组150个,其中有三成以上涉及抗战题材。 而去年该影视城使用的30万人次群众演员中,有六成在抗战题材中演过“鬼子”,横店影视城也因此被网友们戏称为“横店抗日根据地”,连影视城方面都忍不住用微博调侃:“今天又将有300个‘鬼子’被打死。”一个原本题材丰富的电视剧“富矿”,在几十个剧组的轮番过度“挖掘”下几近“枯竭”,“去横店一看,四五十个剧组都在‘打鬼子’,创新在哪里?”编剧高满堂不禁忧心忡忡。

  拍电视剧最担心没有细节

  尽管电视剧同质化泛滥、创新乏力,以及整个行业的浮躁情绪都饱受业界批评,但是电视剧同质化的趋势却有增无减。

  令观众厌烦的是,许多电视剧不仅题材雷同,而且内容粗糙。“鬼子一打就死,主角闯过枪林弹雨毫发无伤,头发都不乱,这可能吗?太假了。”北京观众林先生对记者说,从小爱看战争片的他,把很多将经典电影翻拍的抗战剧都看过一遍。

  而刚刚结婚不久的孙女士,则干脆禁止自己的妈妈看“婆妈剧”。因为她的妈妈一看这些电视剧,就把片中的人物和情节开始与自己的女婿做比较,甚至对号入座,每次她一独自回娘家就开始“唠叨”女婿的事情。后来孙女士与自己的爱人一“对表”,发现自己的婆婆退休后也乐此不疲地看这些电视剧,也有些猜忌自己。最后小两口面对双方的唠叨烦不胜烦。“电视剧里面,恨不得是个男人就有外遇,结婚就为了房子,这样的价值取向好吗?”孙女士说,“等我有了孩子,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都不会让他看这个了,哪有所有人家都那个样子?”

  “国外的历史剧,我看过美剧《罗马》和英剧《唐顿庄园》,每一个细节都很逼真,都能够值得‘考据’,而我最近看的一个电视剧,当看到秦末的人拿起纸书的那一刻,心都凉了。小学生都知道,是东汉蔡伦发明了造纸术。”有观众如是对记者说。

  在年前举办的中国首届电视剧编剧讲坛上,电视剧编剧委员会副会长彭三源表示,国产电视剧出现同质化泛滥、质量不高,原因在于没有好的剧本。而缺乏好剧本的原因则是因为编剧们在创作剧本时,不得不屈就于制片方在题材和剧本总量、写作速度上的要求。在过去,一般几个编剧几年时间才能拿出一个好本子,而在浮躁的当下却常常被要求两三个月完成剧本。这样的浮躁情绪体现在了剧本的细节和思想内涵上。“拍电视剧并不担心没故事,很多大起大落的故事都是能编出来的,我最担心的是没细节。”导演郑晓龙说,“这些细节恰恰是从生活中积累、提炼出来的。”

  并且,部分出品方为了“图快”,直接购买韩剧、美剧的版权,甚至干脆“抄袭”照搬至国内,将外国的题材“本土化”。央视电视剧频道副总监汪恒认为,这种行业生态发展的不良倾向对剧本原创影响很大。

  同类题材中寻求精神上的独特

  事实上,目前我国电视剧产量已经远远超过国内电视台所能承受的范围,出现了巨大的产能过剩。去年生产的1.7万集电视剧,最后并不是每一部都登陆荧屏与观众见面。由于电视剧播出机构数量和相应的频道容量有限,每年我国电视台的播出电视剧总集数基本都维持在8000集左右。与播出平台数量较少相对应的却是全国持有《制作许可证》的机构高达4100余家,且还在继续增加,资本流向电视剧产业,这样的产能过剩的怪现象被首都广播制作业协会会长尤小刚用“虚火”来描述。

  斥巨资拍摄出来的一部电视剧即便有幸上了电视台,能否打入黄金时段,能否进入卫视频道依然是个未知数。我国电视台全年电视剧黄金时段的容量只有3000集,热门剧只有800集左右。大量的电视剧面临无处播映的窘迫境地,许多投资数千万元的电视剧,也因此被封存箱底,巨额资金打了水漂,即便上映也难以收回巨额成本。

  而就算能够登上荧屏,但由于卫视频道档期有限,面向全国观众播出的电视剧更是寥寥无几。即便是在去年异常受捧的《甄嬛传》,其首映电视台却是一家地方小台——绍兴新闻综合频道,这部电视剧在被20余家地方频道热映之后才最终登上卫视频道,此时已是首映之后四个多月。红透半边天的《甄嬛传》登陆卫视尚且如此不易,其它的电视剧就可想而知了。 与此同时,中国电视剧的“走出去”之路依然艰难,相对于美剧、英剧在国内互联网上的热播,中国电视剧尚未“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目前中国电视剧的辐射范围依旧局限于亚太地区,出口电视剧的总量中,有三分之二出口到亚太国家和地区,而由于文化背景和价值观的差异,中国电视剧难以在欧美立足,在海外也缺乏固定的“粉丝群”。

  “电视剧也要在故事讲述中寻求新意,当同一题材大量扎堆时,寻找精神上独特的东西,找到自己的、新鲜的叙事方向和立意点就显得非常重要。”编剧刘和平如是表示。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