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传统节日民俗渐“复归”民间 专家:需增进文化认同

2013年02月06日 00:0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北京2月5日电(记者 张中江)癸巳蛇年将至,各地年味渐浓。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民俗专家萧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传统节日与节俗曾经长时间遭到冷落、甚至破坏。如今,特别需要传统节俗来“增进民族的文化认同”。

  历史上的年俗:曾遭批判 传统节日渐复归

  萧放介绍说,自辛亥革命起,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官方对传统节日采取了批判的态度。因为这种长时间的主动抛弃,现在人对很多传统节俗已经不太熟悉。“年虽然还在过,但年的味道却有所流失”。但今天人们却发现,事实上传统节日文化中有很多可以温暖人心的地方。传统节日的复归,也成为当下社会的一件大事。

  春节的传统节俗按照性质划分,包括人伦礼俗、祭祀礼俗和迎春礼俗。国人讲感情,特别强调人伦。从腊八开始,人们便以辞年的礼俗方式增进亲友关系、乡邻关系,一般包括岁末的探访拜望、礼物馈赠与团聚饮宴等。

  中国式的年大概要持续一个多月。从腊八到正月十五,北方部分地区甚至能持续到农历二月初二。

  春节习俗趣谈:清朝后才叫“饺子”

  老北京有句俗话,“过了腊八就是年”。意思是说,从腊八开始就进入年节生活。中国古代有冬至后吃粥的传统,与佛教的一些因素融合后,形成了今天的腊八习俗。宋代《东京梦华录》就有关于腊八粥的记录,这个传统也一直延续到今天。

  扫尘、沐浴等清洁工作,也是过年的一项习俗。北京民谚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说法。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以驱邪、送神的形式实现时空上的净化,人体自身也进行洁净,以除旧迎新。

  在年节过程中,除夕是特定的时间环节,人们以合家团聚、守岁迎年的方式体现人伦礼俗。吃年夜饭时,全家人要按辈分就坐。有人因故不能赶回,也得留双碗筷,表示一同分享之意。

  年夜饭的食物也特别有讲究,比如台湾、福建等地区,年夜饭必须要有萝卜。因为福建话管萝卜叫“菜头”,与“彩头”谐音。北京的年夜饭要吃荸荠,与“必齐”发音相似,取家人聚齐之意。饮酒也有相应的礼仪。在唐宋以前,饮酒从年龄最小的开始,当时认为年少者得岁值得庆贺。元明以后,年夜饭的饮酒方式改为从尊长开始。

  谈到过年的代表性食物之一——饺子时,萧放说,因为文化传播的关系,南方人现在平时也吃饺子,但年夜饭时还是吃米饭菜肴。

  饺子最早出现在南北朝,由半月形的馄饨分化而来。据考古发现证明,唐代人已经在享用饺子。饺子在元明时代称为“扁食”,清朝则称为“饽饽”。“饺子”这个名称,应该是清代以后才有的。

  萧放说,今天人们生活条件好了,更应强调年夜饭的文化意义和精神意义,“重要的是一家人坐在一起交流、分享”。

  过年的主要习俗还有压岁钱、全家守岁、拜年、祭祀神灵和祖先、贴春联、吃春饼、饮春酒、鞭春牛等。

  当代社会的心理困境与传统节俗的复兴传承

  萧放认为,当代社会处在中国历史上变化最剧烈、影响最深刻的阶段,以欧美为主导的现代生活方式全面进入中国,西方社会的价值观几乎成为世人遵循的唯一价值标准,传统节日与节俗遭到冷落甚至破坏。本来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年节,变成浮泛的时间单位,年的神圣地位严重动摇,人们对年的感知与意识则越来越淡,“过年没有意思”、“就是玩乐与睡觉”的观点正在被认可。

  “在缺乏仪式的时代,人们失去对未来的预期与信心,这是目前中国社会遭遇的最现实的心理困境。传统节日特别是年节,是中华民族价值体系、民族情感与民族精神集中而浓烈的表达。”

  “今天我们特别需要传统节俗这一特定时间举行内涵丰富、形式生动的节日仪式,增进民族的文化认同,增强民族情感,激发民族活力,以拯救与整合精神萎靡、高度物化的当代社会。”萧放说。

  他认为,对年节礼俗进行恢复和重建,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重视传统人伦礼俗的重建,强化它在凝聚家庭与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年夜饭必须在家里吃;重视祭祀礼俗的重建,通过祖先、天地的祭祀,强化人与亡故的祖先、人与自然的礼敬;凸显迎春礼俗,满足人们祈福迎祥的心理需求。

  在复兴传统节俗的过程中,既要重视礼仪内涵,又要重视行为。既要注意新风俗又要保持既有的节俗传统,目前的主要任务是复兴与传承年节礼俗传统。而且,在家庭缩小、人们社会交往扩大的新时代环境,年节礼俗的重心应该有所调整,将家庭与社区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