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家坝水电站淹没区(四川)出土重要文物3万余件
中新社成都12月11日电 (王哲 陈忆)向家坝水电站淹没区(四川)考古成果汇报会11日在四川成都举行。向家坝水电站淹没区(四川)考古工作实际发掘面积61732平方米,发现各时期考古遗迹4000多处,出土重要文物标本、小件3万余件,考古项目4次入选年度中国考古重要发现。
向家坝水电站是国家“西电东送”的骨干电站之一,淹没区涉及四川、云南两省,四川境内的淹没区主要为屏山县。从1991年起,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淹没区内的地下文物进行了多次考古调查勘探,并联合宜宾市博物院、屏山县文物管理所于2009年6月开始进行大规模考古发掘工作,对水电站淹没区内的文物点进行了为期五年的大规模考古发掘工作。
截至今年10月1日,野外考古工作已顺利完成,发掘总面积为61000多平方米,发现了大量新石器、商周、秦汉、明清时期的房址、灰坑、墓葬等遗迹,出土了一大批珍贵文物,初步统计出土文物小件和文物标本三万多件。获得了一批新的考古发现,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
考古发掘的叫化岩遗址、沙坝墓地、石柱地遗址分别被评为2009、2010、2011中国重要考古发现,其中石柱地遗址发掘项目被评为2011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叫化岩遗址、石柱地遗址等新石器时代遗存的新发现填补了川南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的空白。这些遗存具有鲜明的区域特点,为探索该区域新石器时代文化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资料;同时部分器物有着较为明显的成都平原、峡江地区同时期器物的特点,对研究成都平原、川南地区、峡江地区该时期的文化交流互动有着重要意义,填补了学术空白。
向家坝水电站淹没区田野考古工作的顺利完成,获取了丰富的考古资料,为川南地区新的考古学文化序列的建立、为川南地区历史文化研究的拓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材料,对构建四川地区考古学文化的时空框架、四川地区的史学研究等具有重要意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