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第一代通讯员回忆58年前“激情燃烧岁月”
中新网珠海11月8日电 题:中新社第一代通讯员回忆58年前“激情燃烧岁月”
记者 冒韪 陈彦儒
“那时候,真可谓是‘激情燃烧的岁月’,”8日是中国记者节,记者在珠海出席的一场活动中,邂逅了原湖北作协常务副主席李建纲。
尽管年近八旬,但外表平和儒雅的李建纲思维敏捷,语言诙谐,声音洪亮,当得知记者现就职中新社时,快人快语的李建纲马上就告诉记者:“我曾经是中新社的第一代通讯员。”
李建纲呷了口茶,不缓不急讲起自己的经历:“1954年,我从山西到湖北,参加新中国第一个特大钢铁企业——武汉钢铁公司(以下简称“武钢”)的兴建,就在那一年,我有幸成为中新社的通讯员。”
据李建纲介绍,武钢刚开始叫华中钢铁厂,他的眼睛望着记者,陷入追忆中,同桌就餐的友人都放下食箸,静静听着老人讲述过去的故事:“1955年正式开始建设武钢,当时我在材料供应科工作,大家劲头很高,热情很高,尽管供应工作很紧张,但恰好就是在这种紧张之中,可以时时刻刻涌现出一些新的人物、模范先进形象,这给我采访、写作提供了很多素材材料。”
回忆起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李建纲说自己当时是白天忙工作,晚上通宵达旦忙着写稿件。做为第一代的通讯员,他每年都会发些通讯和消息,李建纲还记得自己写得最满意一篇新闻通讯《红流滚滚出武钢》:“1958年9月13日,第一号高炉开始出铁,毛主席亲自来到武钢视察。我写的新闻通讯详细记载当时的场景。”
李建纲说,自己当时并不是单纯写新闻、通讯,闲下来也写小说、写散文,在接连发表了《包铁柱的爱情》、《白花花的大道》等文学作品后,又出版了小说集《去工地的路上》,并于1956年出席第一次中国全国青年作家代表大会,“随着时间推移及精力分散等原因,我渐渐地暂停了新闻写作。”
激情率性、幽默放达的李建纲在“文革”动乱时期自然免不了挨整,尽管他写的小说和编的《武钢文艺》被当作“毒草”批判,但是他不肯夹着尾巴做人,在发配到五七干校后,他还曾大胆讽刺食堂没有肉馅的包子,是“钻着窟窿往里吃,吃了七七四十九天,吃出一座碑,上刻七个字:离馅还有三十里。”
1980年前后,李建纲接连发表了《三个李》、《打倒贾威》、《走运的左龟连》、《牌》等中短篇小说,用寓庄于谐、嬉笑怒骂的文字风格揭露一些现象的荒诞可笑,其中《打倒贾威》被选入《新华文摘》,又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反复播放了一年多,不久之后,名震文坛的李建纲被调入湖北省作协主持日常工作,又参与创办《长江》文学丛刊。
李建纲说,任中新社通讯员,这在自己人生中划下了重要的一笔,后来,尽管自己远离了新闻界,但是无论是在以一人之力创办《武钢文艺》,还是后来到湖北省作协任职,无论是赴瑞典探亲度假,还是回武汉居住,自己都会时刻关注中新社的新闻资讯:“现在是网络时代了,我经常会上中新网浏览新闻。”
提及中新社刚刚结束的“60周年纪念大会”,李建纲眨了眨眼,充满感情地说了一句:“30年前,中新社已形成了‘短、快、活’的‘中新风格’,希望中新社未来越做越好,下一步能尽快从‘中新风格’升华到能影响世界新闻发展的‘中新风骨’上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