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丘邢窑遗迹群挖掘收尾 尚未发现模具等生产作坊
中新网石家庄10月30日电(申玲敏 张鹏翔 李铁锤)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研究员、邢窑窑炉群考古队队长王会民30日透露,位于河北省内丘县的邢窑遗迹群2012年挖掘工作接近尾声,目前已出土北朝、隋、唐三代各类残片和器物超20万片(件)。从已出土完整器物的大小、造型、釉色等方面的变化,可较完整地揭示出邢窑烧制技术的发展轨迹。
王会民介绍说,早期邢窑发掘成果较少,无法有力说明邢窑烧制技术的演变情况。此次出土的20多万片(件)各类残片和器物涵盖北朝、隋、唐三个朝代,包括瓷器、陶器、窑具、砖和瓦5大类。有些器物出土时完好,有些经工作人员加工已恢复原状。从这些完整器物的大小、造型、釉色等方面,可较完整地揭示出邢窑烧制技术的发展轨迹。
王会民称,第一,已出土器物尺寸逐渐变大。北朝较小,隋朝稍大,唐朝时较前期更大。器物的大小受窑具影响,小器物容易烧制,而较大器物则相对较难。这表明伴随朝代变革,邢窑窑具有所丰富。
第二,从种类、造型上看,已出土的北朝器物以碗、盘为主,另有瓶、罐、钵,造型较少;隋朝种类虽无大变化,但造型稍多;唐朝种类也无大异,只是造型更多样,从出土的鸳鸯筒足分档盘就可窥见一斑。
第三,从釉色技术上看,北朝器物釉色单一,且大部分器物不使用化妆土;而发展到隋朝,釉色种类增多,因大部分器物使用化妆土,使得釉色质量较好;化妆土直接导致白瓷的诞生,唐朝器物中就出现一些白瓷,并且釉色更丰富。
王会民说,以上证据表明,随着朝代更替,邢窑烧制技术逐渐成熟。
王会民说,在目前已发掘的1200平方米的现场中,不会再有新东西出现了。但仍有个遗留问题,就是尚未发现古人制作模具、淘土等烧制前期的生产作坊。当前天气已冷,下一步是先做好对已露出地表窑炉遗迹的保护工作,再考虑是否再扩大面积,进行下一步发掘。但因土遗址集风吹、日晒、雨、雪、冰冻等问题于一身,所以土遗址保护目前尚无真正成熟方案,需进一步研究。
邢窑是中国白瓷的发祥地,邢白瓷打破了南方瓷一统天下的局面。邢窑创烧于南北朝晚期,到唐朝时成为中国早期生产白瓷的中心。河北内丘在唐代隶属邢州,故得名邢州瓷窑,简称邢窑。(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