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马伯庸:古董市场95%是假货 “明代热水瓶”太假了

2012年10月28日 09:4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北京10月28日电(记者 张中江) 有“文学鬼才”之称的作家马伯庸日前推出新作《古董局中局》。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当下古董市场95%都是假货,但这其中,连专家都分辨不出的高仿品占的比例不高,大部分都是粗制滥造的,骗的是缺乏常识的普通人。比如曾经引发关注的“明代热水瓶”,假的没法再假了。

  他是生于1980年的“亲王阁下”,爱刷微博,有48万多粉丝;网络上他以讲笑话、段子、吐槽闻名,生活中他是一名外企职员;他的写作领域广泛,曾获得科幻银河奖读者提名奖和人民文学奖散文奖……

  他的笔名是马伯庸,取“中正品和,老气横秋”之意。27日,他在北京为《古董局中局》签售,并接受了媒体采访。

  古董知识靠自学 “我不是马未都”不敢给人鉴定

  马伯庸本人是个古董迷。因为他对历史感兴趣,所以很早就对古董关注。在他看来,古董是历史的延伸,是历史在现实社会的投影,而且给人感觉很真切。

  平时,马伯庸会刻意搜集一些相关的书籍论文,也时常去潘家园这类古董市场转转,跟那里的人聊天,听听八卦掌故,把好玩的记下来。接触多了,慢慢也就有了基本的常识。再加上自己平时写作很杂,会积累一个“索引库”,写作时需要古董方面的材料,就可以有的放矢找到。

  马伯庸坦言自己对古董的知识是自学的,也没有接触过高端的收藏界。曾有人想找自己鉴定,马伯庸对他说:“我不能害了你,我的水平远远不如那些职业搞收藏的人。如果我能鉴定,那我就不是马伯庸,而是马未都了”。

  《古董局中局》的故事框架围绕一个国宝级玉佛头展开。马伯庸说,这个故事是有原型的,自己以前和朋友聊天,听他们说民国时有个案件:有个文物贼盗卖佛头给日本人,被抓住后枪毙了。结果几年后发现全世界许多博物馆都有一模一样的佛头,说明他卖的其实全是赝品。但这也是属于坊间传闻,自己没有查到出处。小说中代表鉴定权威的“五脉”也是虚构出来的。下笔时是想当成武侠小说来写,保留其“神”,把要素换一下。比如把武功换成鉴定办法,把门派换成各个分支等。

  在他看来,“任何一个行业都存在江湖,只是看你怎么把它表现出来。”

  谈到未来的写作计划,马伯庸说,《古董局中局》第二部会写《清明上河图》。第三部可能写瓷器,第四部可能写木器,这些还没定,但肯定是按照一个古董类别来写。

  专家看不出的高仿品不多 “明代热水瓶”太假了

  在马伯庸看来,“造假”和“掌眼”(请别人鉴定瓷器的真伪)是藏古界永恒的主题。

  他表示,和很多人一样,自己也曾经认为古董市场假货很多,而且假货很难分辨。实际上不是这样。古董市场95%都是假货,但这其中,连专家都分辨不出的真正高仿品,所占的比例不高,大部分还是粗制滥造的东西。这些东西骗的不是专门收藏古董的人,而是“咱们这样的普通人”。所以现在古董市场受骗的大部分是没常识的老百姓,他们买到的也不是高仿的,而是一些看似真、其实破绽很大的东西。

  马伯庸说,前一段被媒体热炒的“明代热水瓶”,“假的没法再假了”。虽然自己不能证明明朝有没有热水瓶,但那件东西下面的一行字有破绽。上面写的是“大明成祖朱氏棣永乐六年制”(媒体报道为“明成祖内阁司礼太监御宝、大明永乐六年戊子秋”),这一看就是假的。

  “因为明成祖是朱棣的庙号,是他死了之后才能有的,永乐六年不可能有这个东西。他的庙号是明太宗,一直到一百多年后的嘉靖年间,才给他改成明成祖。所以永乐六年绝对不可能出现这3个字。这在稍通文史的人眼中,就是一个特别大的错误。”他说。

  科学鉴定比较可信 无法完全杜绝造假

  马伯庸说,尽管造假如此普遍,但目前仍没有可以完全杜绝造假的体系。只能说不断地通过科学技术进步,让旧有的作假手法过时。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科学既可以让检测方法更高明,也可以让作假手法更隐蔽。

  据他介绍,目前的文物鉴定更多不是通过“人”,而是靠研究所、科技小组来做,还是比较可信的。比如碳十四、测定微量金属等,可以屏蔽掉90%以上的赝品。有一些高仿品利用新手法,还是很难鉴定,但这毕竟是少数。

  谈“王刚节目砸东西”:鉴定不能确保全对 万一错了很可惜

  马伯庸在采访中提到鉴定的一个原则是“去伪存真”。这也正是王刚主持的鉴宝节目口号。谈到这一档曾引发争议的电视节目,马伯庸认为,这个节目形式很好,有点像《百家讲坛》,把鉴定过程摆在台面上,不再是几个专家坐在会议室里鉴定完了发公告。它把鉴定流程摆在普通观众面前,让人了解到古董的基本常识和鉴定办法,可以起到普及知识的作用,令大家减少上当的可能。

  不过,这个节目唯一可惜的就是“砸”。马伯庸认为,这个举动从传播学角度看,视觉效果好,也可以制造话题。但是从一个比较喜欢古董的人角度来看,古董鉴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事,不可能确保这些专家百分之百是对的。

  “可能99个是对的,就这1件是错的,那砸了就很可惜,有点心疼”。他说。

  谈“专家意见”:要多方求证 还要看背后是否涉及利益

  近年来有关文物鉴定乱象的新闻颇多,宣称过亿的“金缕玉衣”、“汉代梳妆台”等,均曾引发争议,其中也牵涉一些权威老专家的名字。网友戏言,而今的专家,只能称之为“砖家”。

  该如何正确看待专家们给出的意见?马伯庸表示,一是要多方求证,不能只听一个专家说法;还要看专家给出意见的背后,有没有什么别的目的;再有就是自己要多了解常识。这也正是自己写《古董局中局》的原因之一。

  自己没钱玩收藏 买旧书曾被“坑”

  尽管喜欢古董多年,看过很多资料,但马伯庸说自己并没有搞收藏,“因为穷,收藏不了”。自己以前每个周末都去潘家园转一转,听人聊天,买点小东西。但只买旧书,从来不买古玩。而且买书也都买八、九十年代的,不存在真假问题。自己以前曾经被“坑”过一回。当时看到一本清末的《推背图》,看上去挺旧的,印制也特粗糙。对方报价300元,马伯庸划价到200元买走了。买回去越来越觉得是假的,明白人一看告诉他,书上面一闻就有酸味,肯定有问题。

  马伯庸建议,投资的话最好不要玩古董,还不如投到股市、基金。如果一定要买,第一投资额要小,不要买大件东西。第二,买一些鉴定手法相对成熟、相对稳定的,比如明清家具。但这还是无法保证不被骗,实际上,“玩古董一定会被骗”。

  喜欢莫言的《酒国》 余华也当得起诺贝尔文学奖

  时下最热的文学话题莫过于诺贝尔文学奖。马伯庸坦言,自己喜欢莫言的作品,尤其是他的《酒国》。他觉得中国还有很多作家也当得起这个殊荣,第一梯队的比如王小波、鲁迅,第二梯队比如余华。

  谈到自己,他表示诺贝尔奖文学奖是纯文学奖,和自己的目标背道而驰。这个奖项奖励的是那些能折射民族和时代变迁的东西,负担的使命特别沉重,与自己的性格和能力不相符。

  生活中的马伯庸,在一家法国电气公司做市场调研工作。他表示写作是自己的业余爱好,“和看美剧、打羽毛球差不多”。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