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承德诗人刘章故乡:打造深山中的“诗上庄”
中新网承德10月24日电(记者 张帆)“我们要建立一个诗人村,同时,要选出100首经典中外名诗,将这些诗刻在上庄村的山崖或石头上,形成诗水画面,一是供人欣赏,二是激发孩子们努力学习。”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承德作家协会主席刘福君这样设想说。
刘福君出生在河北省兴隆县安子岭乡上庄村。据介绍,上庄村位于燕山丛中,有六个自然村,共156户人家、581口人,以农为主。这个大山深处只有百户人家的小山村,从祖祖辈辈目不识丁人的庄稼院里,先后走出以当代诗人刘章为代表的4位中国作家协会会员,6位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被人们亲切称为“诗上庄”。
走进上庄村,小广场前一排整齐的大理石碑刻格外引人注目。上面刻有上庄村的历史、诗歌、村歌、历届大中专学生名录、解放前入党的老党员和参军人员名单。“花半山,草半山,白云半山羊半山,挤的鸟儿飞上天……”诗歌中,刘章老先生这首脍炙人口的诗作《牧羊曲》赫然在列。
“目前,碑刻的这些诗歌都是上庄村的诗人所做。”刘福君说,上庄村走出去的第一位诗人是刘章。1956年,刘章以“农民诗人”的身份跃上中国诗坛,家乡的每一棵老树,每一块巨石、房子、碾磨、水井都是他创作的源泉。1973年他离开上庄村,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当代诗人、散文家,中国乡土诗人协会会长。
在刘章的旧居门前,左右有垂柳两株,干粗冠茂。“这是当年刘章从北京、承德两地取回的柳枝,当时只有筷子那么粗,插上就活了。”据上庄村党支部书记刘福文介绍,刘章迁走后,乡亲们纷纷去采种,希望自己的孩子像刘章一样优秀,当地人称其为“刘章柳”。
在刘章的带动下,上庄村先后又走出刘芳、刘向东、刘福君等3位中国作家协会会员,6位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百户人家的小山村,缘何出这么多诗人?刘福君坦言,“刘章先生的榜样作用,指引着我们前行。如果没有刘章老师,就不会有后来的我们几位会员。”
“我们要建立一个诗人村,打造上庄村的诗文化。”刘福君介绍说,前不久,刘章、刘向东和刘福君的3人作品合集《诗上庄》首发。刘章在诗集自序里写道:“上庄是我的生身之地,灵魂的家园。在外人看来,不过是野山,杂树,白云,青草,走兽,飞禽,忙忙碌碌的山民,而在我,是诗,是画,是经,是史!那是让诗歌开发的圣土,那是喷发情感的老井!它是我采不尽的富矿。”
尽管3人写作风格各有不同,但他们把所有的热情都奉献给对农民和故乡的讴歌之中,他们的诗写得都是上庄这个十里山村,因此有人将上庄的诗歌流派称为“上庄诗派”。
随后,由国家一级著名作曲家王立平作曲、刘福君作词,专为上庄村量身创作的村歌《我的上庄》也录制完成,“小河轻轻淌,鸟儿把歌唱,春来山花笑,金秋果飘香。”歌词里尽情描绘了诗人对上庄村由衷的赞美,同时也体现了割舍不下的故乡情怀。
“如今,在我们的影响下,上庄村又有十多位诗歌爱好者一直坚持创作。”刘福君说,“我的兄弟、侄子都在写作,尤其是做护士的侄媳妇,写得非常不错。”值得一提地是,这个人口并不多的小山村,又走出了30多位大专以上学历的学生。
刘福君说,“诗人村就是想让诗人们能抛开喧嚣来到这里感受自然风光,更好地进行创作。同时以此激发下一代孩子们努力学习,把我们的‘上庄诗派’代代相传下去,使其成为中国北方的真正的文化名村。”(完)
相关链接:刘章,1939年出生在河北省兴隆县上庄村,原名刘玺,字尔玉,别号燕山痴子。1988年被评为一级作家,1993年被评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当代诗人、散文家,中国乡土诗人协会会长。自1956年发表作品以来,刘章共发表新诗、旧体诗词、儿歌、歌词、散文、随笔和评论近一千余万字,已出版《刘章诗选》、《刘章自选诗》、《刘章散文选》、《刘章诗词》等诗文集33部。诗歌《寸草情》、《山葡萄》、《牧羊曲》等和散文《搭石》、《饱山》被入选大中小学课本。他的诗也被刻入全国各地的名山大川。此后陆续出版了《映山红》、《长相思》、《北山恋》、《刘章乡情诗选》等40多部作品。专家称他的诗始终“乡音不改”、“诗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