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共一大会址:“新天地”旁开启党代会历史

2012年10月22日 11:5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2011年7月1日,“青春誓言”——上海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新党员入党宣誓仪式在中共一大会址前举行,300多名新党员代表齐聚中国共产党诞生地宣誓入党。中新社发 汤彦俊 摄  


 

    2011年6月28日,随着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纪念日日益临近,上海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的参观人数也日益增加,参观者从各地赶来,缅怀先驱,或重温入党誓言宣誓仪式,或感受那个时代的伟大信仰。中新社发 汤彦俊 摄  

  (编者按:再过半个多月,中共十八大将在北京开幕。中新社记者近日走访了中共一大到十七大的会址,感受那些风云际会、影响中国现当代历史的地标,体会一个政党从诞生到成熟的发展历程。从即日起播发“重走中共党代会会址”系列稿件,敬请关注。)

  中新社上海10月22日电 题:一大:“新天地”旁开启中共党代会历史

  中新社记者 陈静

  在上海,市中心的“新天地”早已成为时尚地标。成就其蜚声中外名头的,不仅是这里的繁华商业、摩登气质,更有那片承载厚重人文主题的石库门经典“老屋”。其中最著名的,无疑当属见证中国共产党“开天辟地”的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

  在这里的青砖小路两旁,尽是些老上海气息浓郁的石库门建筑,众多中外面孔或穿梭其中、或露天而坐享受中西合璧的美食。穿过幽静的小弄堂,便到了当年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代表李汉俊兄弟的寓所。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此拉开帷幕。

  这座当年并不显眼的石库门房子,如今是几经修缮的“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60年来,该馆征集收藏的文物史料和历史照片达10万余件,其中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的有118件,是上海近现代文物史料收藏数量最多、国家一级文物最多的革命纪念馆。

  一大在中共党代会史上也拥有特殊地位。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严爱云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指出,党代会是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标志,而一大则是党代会制度的良好开端。她说,中国共产党迄今已召开了17次全国代表大会,从中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不断发扬成绩、纠正错误,永葆生机和活力的前进历程,也体现了党内民主发展的轨迹和方向。

  青色砖墙、红色窗棂、米黄色石条门框以及黑漆大门上的铜环……修旧如旧的纪念馆,仿佛带人们穿越到那个风云际会的年代。作为中共党史最重要的见证之一,这里持续吸引着众多历史探寻者。每日开馆伊始,门前已是排起长队,来自各地的参观者络绎不绝。

  记者来到纪念馆,但见门牌前不少游人争相留影;馆内参观者有不少人手持相机频频拍照;游客中也不乏外国人的身影。

  这里正在举行“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建馆60周年回顾展”。1920年陈望道译《共产党宣言》的中文首版、1934年陈独秀狱中所做《金粉泪五十六首》的手迹、留有周恩来题词的1946年版《政协文摘》……难得一见的珍贵文献令参观者流连其间。

  在这些珍贵的文献中,在中共90多年来的实践中,可以看到一个政党从诞生到成熟的发展历程。从一大召开时全国50余名党员以民主方式推举党代表,到如今在8000万党员中推选党代表,并特别注重覆盖社会各阶层;从一大时代表们畅所欲言,拥有平等的民主权利,到如今党代会主报告几经调研、修改和广征意见,最大限度凝聚全党共识;从最初的“年会制”,到如今的党代会常任制、党代表任期制探索,改革开放以来,五年一度的党代会更趋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正因如此,严爱云认为,中共一大的启示意义历久弥新。

  参观者中一位“洋背包客”引起记者注意,他正在展厅内仔细阅读着每段英文介绍,神情专注。这位“洋背包客”名叫托尼,来自澳大利亚。托尼称,此番来上海旅游的目的之一就是走访历史遗迹,来中国前曾对中共历史有所了解,但此番参观收获多多。

  秋日西斜,已近闭馆时分,参观人群却仍接踵而至。最新数据也显示,刚度过一甲子的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已累计接待国内外观众1225万人次。

  而在上海,像一大纪念馆一样,还有诸多地方留有中国红色革命者的深沉印迹。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研究一处处长曹力奋透露,历经两年努力,“上海革命遗迹遗址普查”已基本完成,上海17个区县的党史部门普查革命遗址共计657处,收录其中重要革命遗址的《上海重要革命遗址通鉴》亦已付印,并将在年内面世。

  曹力奋说,党史办正和相关部门策划将其中意义突出的革命遗址以不同主题“串联”起来,开发“红色旅游”新线路,以向世人展现中共党史在上海的“红色文化”。(完)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