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凤翔八旬泥塑大师:传承非遗七十载
中新社陕西凤翔10月4日电 题:陕西凤翔八旬泥塑大师:传承“非遗”七十载
中新社记者 田进
取土、和泥、成型、线描、彩绘……经过11道工序,在年逾80岁的“凤翔泥塑”传承人胡深手中,一团泥巴就能变成一只憨态可掬的彩绘泥塑虎。在他的家里,或大或小、或鲜艳或素雅的泥塑堆满了炕头和桌案。
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的胡深学习、制作、传承泥塑70余年,至今也没有放下手中的“泥活”。
泥塑是古老的民间工艺,“凤翔泥塑”造型优美、生动逼真、色彩夸张,既有驱邪避灾的寓意,又有美好吉祥的愿望。
中新社记者4日来到有“中国泥塑第一村”之称的陕西凤翔六营村,探访民间工艺美术的特色精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凤翔泥塑”。
“在过去,泥塑主要是做给小孩的玩具,叫‘泥耍耍’。”胡深向记者介绍六营村的泥塑历史说,每到冬天农闲时节,村中家家户户都会围坐炕头做“泥活”。
由于价格低,忙碌一冬做成的数千件泥塑,往往换不到一斗麦子。后来,六营村做泥塑的人家逐渐减少,只有少数人坚持了下来。
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胡深携泥塑作品参加在北京举办的民间工艺品展览,引发轰动,渐为人所知。
1982年,6名法国泥塑艺术家专程来到六营村拜访胡深。当时,胡深所有的泥塑作品堆满了院子和仅有的三间土房。“这些外国的同行看到我的泥塑,很高兴也很激动。”
胡深拿起当年得到的礼物法国泥塑说,“与法国泥塑风格不同,我的泥塑造型质朴、色彩明快,他们是第一次见到。”
自此,胡深的泥塑在中国内地声名鹊起。而他真正成为民间工艺美术大师,泥塑作品蜚声海内外,还缘于一枚小小的邮票。
2002年,胡深的泥塑作品“凤翔泥塑马”被选为马年生肖邮票主图;2003年,羊年生肖邮票再次使用胡深创作的“凤翔泥塑羊”,其作品两登“国家名片”。
在恪守传统手工制作的同时,艺人们也不断尝试对工艺进行改良。
“以前的泥塑造型粗犷、色彩简单,制作比较粗糙。”胡深指着老照片上的泥塑说,“现在模具更细腻,线条的画法我也一改过去的单线为双线,颜色搭配更均匀,看起来要漂亮很多。”
经过胡深设计、改良的泥塑作品现有300余种。他还给“凤翔泥塑”总结出了四大特点:色彩鲜艳、线条流畅、造型古朴、美观大方。截至目前,已有数以万计的胡深泥塑作品飘扬过海,远销澳大利亚、新加坡、美国、日本等国。
在民间工艺品市场日益繁荣的背景下,过度商业化与文化传承的矛盾日益凸显。对此,胡深有自己的坚持。
“到现在,我的泥塑还是和老伴一笔一笔画上去的,虽然产量低,但有感情在里边。”
他认为,民间工艺从业者应该恪守职业道德。“说到底,泥塑毕竟是泥捏的,不值钱,要的钱太多不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