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送月饼引发大讨论 专家称非礼仪性质没必要
9月11日,河北省邯郸一家大型超市为营造中秋节日气氛,在店内摆出一块巨型月饼,以此吸引顾客的目光。这个巨型月饼直径85厘米,厚10厘米,重288.8斤,包括200斤白莲蓉、30斤花生油、28.8斤面粉和30斤糖浆,可以供千人品尝。中新社发 马继前 摄
中新网北京9月30日电(刘欢)又是一年月圆时。每到中秋,买月饼、送月饼就成为一些家庭的头等大事。近日,导演冯小刚一句“不如直接送我现金”,引发了网友的讨论。调查显示,58.7%的受访者称中秋送月饼短时间改不了。北京大学教授、民俗专家陈连山在接受中新网采访时表示,中国是礼仪之邦,中秋节相互之间送月饼是“礼尚往来”,可是现在很多人送礼,跟礼仪性质的中秋节送礼已经完全对立,没有必要。
从手工到机械再到手工 居民追求健康和趣味
在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年代,做月饼是过中秋不可或缺的程序。每每中秋未到,主妇们就开始准备面粉、糖霜、奶油、鸡蛋、芝麻等制作月饼的辅料,一家人忙得不亦乐乎,过中秋时,左邻右舍互相串门,赠送月饼。然而,随着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已经很少有人自己动手制作月饼了。
如今,商场、超市各种月饼琳琅满目,馅料五花八门,番茄鸡蛋馅儿、咖喱牛肉馅儿、鲍鱼鱼翅馅儿等,让人目不暇接。近日不少网友表示,对现在的高档月饼不太感兴趣,倒是怀念小时候妈妈做的月饼,吃着健康,放心,还能感受到浓浓的亲情。
都市白领中,掀起了一阵动手自制月饼的风潮。很多网上购物店铺的月饼馅料和模具,中秋节前一个月销售火爆。店家还特意准备了月饼制作工序的讲解视频和注意事项,顾客也争相在网上晒印有卡通图案的月饼图,交流着亲手做月饼的心得。
网上还有人呼吁大家学习自制月饼,认为自制月饼除浓浓的亲情外,更大意义在于营造深厚的节日氛围,是一种传统节日文化的回归。民俗专家陈连山表示,现代社会经济这么发达,人们不需要学那么多手艺,不亲手做月饼是一种正常现象。“如果有人对市场供应的月饼不满意,感觉自己做更有味道,也可以自己动手,这是一个生活趣味的问题。”
从情感寄托到送礼工具 月饼如何找回传统味?
有网友近日发帖回忆称,仍记得小时候过中秋节,外婆总会做一个直径30厘米左右的大月饼,民间称之为“团圆”。中秋夜一大家人坐一起赏月时,每人可以分到小小的一块,一定要吃掉,才能象征团圆。在外游子的那一块,也不落下,有的甚至会保留到春节。
不少人现在已经不再赏月了,对如今的中秋氛围也颇失望。市井中充满着“迎来送往”,商场里动辄几百甚至上千的豪华月饼,不是普通老百姓能享用得起的。买月饼、送月饼成了一些人拉关系、走后门的工具,天价月饼、金银月饼等衍生品也登堂入室。中秋节,再也不是原来的中秋节了。
还有许多人面临着“甜蜜的烦恼”,月饼想吃吃不下,扔了又舍不得。中秋送月饼习俗也遭到了名人们的吐槽。导演冯小刚一句“不如直接送我现金”,引发了网友的热议。作家魏明伦表示,不太喜欢吃月饼,再加上有糖尿病,很多月饼还没打开便送给别人了。
调查显示,中秋节大多数人选择以“月饼”来传递节日问候。陈连山对此表示,我国是礼仪之邦,送礼是相互的,这叫“礼尚往来”。你送我,我送他,花不了多少钱,也可以避免浪费。“然而,现在的送礼大多不是礼仪,而是行贿——从来都是给上级送,而上级是不还礼,这跟礼仪性质的中秋节送礼完全对立。”
陈连山说,只送礼,收不到礼的人,就没必要送了。而只收礼,不还礼的人,最好把月饼转送给福利院。
从中秋应时食品到探索转型 月饼真的需要日常化吗?
传统节日食品中,春节吃的饺子、元宵节吃的元宵、端午节吃的粽子,都已成为日常食品。只有月饼仍仅限于中秋节。有学者指出,月饼生产和食用的日常化,或许是解决当前“天价月饼”和“送礼月饼”的有效渠道,还有厂家已经走上了探索月饼转型的道路。然而,月饼真的需要日常化吗?
在陈连山看来,元宵粽子等传统节日食品,本来就是专门为节日准备的。现在的元宵、粽子随时供应,会损害节日食品的特殊性,减少节日吃这些食品带来的享受。月饼如果成为日常食品,也是一个损失。
对于很多网友认为的中秋节变味,陈连山认为,节日作为一个时间,并没有变。觉得中秋节变味,其实是我们自己行为改变了。“节日氛围的营造,还需要大家一起来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