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陈忠实称写《白鹿原》有倾向性:极力歌颂共产党 查看下一页

2012年09月24日 10:5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陈忠实:我真实地写了那段历史中人们的

  苦难、挣扎、奋斗和被伤害

  陈忠实清楚《白鹿原》的敏感性,他也选择了合适的时机发表小说。但并非像外界想象的

  “客观、中立”的写史态度,在作家看来,历史不是中立的

  本刊记者/万佳欢(发自西安)

  陈忠实还清楚地记得1992年1月,《白鹿原》正式稿完成的那个傍晚,四点钟的太阳尚未落山,独自在家的他忽然觉得“缓不过气儿来”。他似乎已经在一个山洞里住了好些年,好不容易走到洞口,但“那种光明让人受不了”。他出门蹲在河边抽烟,还放了一把火,听着夜风中哗哗作响的荒草,才终于感觉到了一种压抑过后释放的痛快。

  你简直无法把这样的画面跟如今的陈忠实联系在一起。保守统计,小说《白鹿原》十多个版本的总销量至少已有二百万册,但它的作者谈及自己的作品时,直到现在还显得低调而谨慎。

  陈忠实从1993年开始担任陕西省作协主席,如今已是中国作协副主席,但始终讲一口陕西话,抽普通雪茄。他把现在自己的外表形容为《白鹿原》里的晚年鹿三。“我是不用化妆就可以演鹿三的,”他说,“我现在就是个老长工形象。”

  陈忠实一直住在农村,经历、参与并观察了中国数十年来的乡村变化。1985年,他花了两三个月时间写了一篇8万字的中篇小说《蓝袍先生》,思考时代变迁下人的生存困境,突然间意识到自己对解放前的中国乡村生活、乡村社会“还有一些鲜活的记忆”。

  由此,他开始构思长篇巨著《白鹿原》。那时,他对这本小说有自己的野心,并且为此使用了“垫棺作枕”这个后来家喻户晓的词语来加以形容。

  眼下,距离写完《白鹿原》已过去整整20年,陈忠实形容自己只是“写写散文,随意写作”。人们偶尔还会提起他在20年前《白鹿原》完成后就开始酝酿的那部描写建国后到当下的乡村生活长篇小说,但他一直没有动笔。“没做成,”他简单地这样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我的《白鹿原》里是极力歌颂共产党的”

  中国新闻周刊:你从1978年开始有意识地排除掉一些左的观念、习惯和概念,并且形容当时是“第一次打开自己”。“十七年文学”对你的影响究竟有多大?这些影响在《白鹿原》创作之前是如何被完全根除的?

  陈忠实:影响非常大,我就是在“十七年文学”中从文学少年到文学青年,整个是在其中成长起来,当时具有影响的文学作品我都读过,比如《艳阳天》《山乡巨变》《创业史》,都是当时农村题材颇具影响的作品。还有新文学,包括沈雁冰、郭沫若、巴金。

  到新时期,要排除极左文艺思想对我很深的影响,光理论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必须以真正的文学作品(来排除)。我当时从短篇开始练习写作,选择了莫泊桑和契诃夫两个世界短篇大师的作品作为范本来读,最后又选择了莫泊桑精读。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契诃夫是以人物结构小说,而莫泊桑是以情节和故事来写人物。相对起来,莫泊桑更适宜当时我的写作水平。

  中国新闻周刊:《白鹿原》里涉及到两个政党,又有白嘉轩这样的恪守封建习惯的传统代表,在描写时要做到“旁观”“中立”是否会比较困难?

  陈忠实:不是客观也不是中立,我是比较真实地来写那段历史,那段历史中间的中国乡村社会,各种人的生存形态和精神历程,心理裂变的历程。就是争取做到一种生活和艺术的真实。避免以往我们,譬如说写那段历史的时候……

  中国新闻周刊:有倾向性?

  陈忠实:不是倾向性,倾向性我也有,我倾向共产党,我的《白鹿原》里是极力歌颂共产党的,但不要用过去“十七年文学”那样的笔法写国民党各级官员和一些负面人物,我也是把他们当作真实的人去写,无非是这样。

  我要纠正你,绝不是中立,你看我在《白鹿原》里对共产党的几个革命者,连他们的一个缺点都没有写过,极力歌颂;写腐朽的那个社会层面那些人物的,也是写他们的真实情感,他们如何腐朽,才造成了他们最后的败亡。

  这个容易形成误解,以为是在这儿中立的。绝不是中立,历史也不是中立的,这是历史的真实。腐朽的国民党最后的败亡和共产党最后的胜利,这是一个历史的过程,这不是个人要采取的中立,不分彼此,那显然不符合历史。普通读者都不会接受的。

  “《蓝袍先生》是诱发《白鹿原》的一个理由”

  中国新闻周刊:在你对自己写作的探索道路上,《蓝袍先生》具有多大意义?

  陈忠实:它对我的写作有很重要的意义。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我的中篇主要关注中国农村的变革时期,尤其从原来旧的、延续了近乎30年的集体化体制,到土地重新划分给农民去个人耕种,我亲身体验,感触太深。这里有几百万人的命运,都在这个“合合分分”的过程中间,经历了很多精神上的变迁。《蓝袍先生》是我第一次把眼睛从农村转换到乡村文人的命运,一个经历过1949年以前旧教育体制的乡村小知识分子、小学教员,他的精神历程和几起几落的个人命运,也包括共和国成立后极左思想对他的伤害。

  中国新闻周刊:《蓝袍先生》对人物心理层面、精神层面的探索对《白鹿原》的作用是怎样的?

  陈忠实:《蓝袍先生》是诱发《白鹿原》创作的一个理由,因为我(之前)的整个写作都是写当代乡村生活的,几乎没有涉及到1949年以前。在写《蓝袍先生》1949年以前那一段时,突然让我意识到我对那时的中国乡村生活、乡村社会还有一些鲜活的记忆,也有一些自己的感知和理解。但这些东西都不能全面去感慨、去表现,这样就产生了以大一点的规模来写建国前乡村生活变革的想法。《白鹿原》的创作欲望就是从这里引发的。

  中国新闻周刊:你曾对王全安说“《白鹿原》实际上是‘心灵苦难史’,”他非常认同。他对此的理解是,其实人们经历了精神上的苦难,不知道方向在哪里、越来越不自信。你对“心灵苦难史”是怎么理解的?

  陈忠实:主要是人的精神心灵更新过程中间的痛苦和欢乐。因为那一代人确实在那个时代中经历了这种命运。最后一个王朝和封建社会的解体,中国的思想家、革命者都在争取中国人民的新前途,这个过程不是说一下就能完成的。人们在其中经历了苦难、挣扎、奋斗,心理上也遭受了一些伤害。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