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黄奕住的传奇人生:从小剃头匠到大银行家

2012年09月20日 13:28 来源:现代快报 参与互动(0)
黄奕住的传奇人生:从小剃头匠到大银行家
鼓浪屿黄家花园

  去过厦门鼓浪屿的人,大概都听说过黄家花园。这不是一座普通的私宅,它豪华、考究,充满欧式风格,它是20世纪20年代,一个卑微的剃头匠黄奕住,出洋闯荡,从身无分文到巨富,后回国8个月内所兴建的。这个小小剃头匠日后还成为民国数一数二的大银行家。他是怎样发财致富的?他有着怎样的传奇人生?

  带着36个银圆去新加坡当剃头匠

  黄奕住,又名黄住,1868年12月7日,生于福建南安县金淘区楼下乡石笋村一个世代贫困的农家。父母渴望留住这刚出世的孩子,给他取了个单名“住”。

  随着3个弟弟和2个妹妹的相继出世,一贫如洗的家境使他无法继续上学,只能辍学回家务农。幸运的是,黄奕住的伯父会剃头,黄奕住12岁时开始跟着伯父学理发,3年后成为一个独立行业的青年理发匠,每天挑着担子,沿村串乡,上门为人服务。

  在闽南,不同姓氏的人社会地位也不尽相同,黄姓本为大姓,但黄奕住所属的一房人,却是黄姓中的弱房,他所从事的剃头业又属于贱业,这些,使得黄奕住一家受尽欺凌。黄奕住在理发时从人们的言谈中得知,在南洋,就业和发财的机会很多,于是决定去南洋谋生。

  1885年,黄奕住身藏父母变卖祖产得来的36个银圆,带着理发工具来到新加坡,成为当地人熟知的“剃头住”。而在随后的4年间,他从新加坡辗转到印尼苏门答腊岛的棉兰市,最后移居中爪哇的三宝垄市。在街头巷尾设一个小摊点替码头华工理发。

  黄奕住给人剃头,使他有机会与当地三教九流的底层百姓和华侨进行广泛的接触与交往。他觉得剃头发不了财,经过一段时期的积累,并得到老华侨魏嘉寿的同情和帮助,23岁那年,他开始做“走鬼”(肩挑小贩)。

  两年后,三宝垄市政府将佐哈尔广场开辟为市场,并在市场内建起摊棚,黄奕住在该市场租了一个固定摊位,继续经营日用食杂及土特产。黄奕住当时娶了土著姑娘蔡缰,有了帮手。夫妻俩起早摸黑,精心经营,生意取得了较好的发展。

  娶蔡缰还有一段插曲。因为老家还有位童养媳王时在等着他,不得已,他只好写信询问母亲的意见。黄母接到信之后,不知如何对王时开口。不料王时虽然年龄不满16岁,却极为大度,竟然同意了,但她也提出了自己的条件:“那女子只能做妾。”王时17岁时,黄奕住返回国内,与她完婚。

  做糖生意成了“四大糖商”之一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爪哇的甘蔗种植业及制糖业继续发展。周边地区所出产的蔗糖都运往三宝垄销售,尔后有的转售输出到欧美各国。爪哇地区成了世界主要销售糖业的中心。

  黄奕住意识到经营糖业生意有钱赚,因此,1895年前后,他专门做糖生意。到1914年,他的名字被编入《世界商业名人录》中。

  1914年夏,“一战”爆发,尽管爪哇离战区比较远,干扰不是很大,但不少糖商仍担心欧战影响出口。黄奕住以过人的胆识、雄厚的本钱,乘势收购了大量的蔗糖。

  到1918年“一战”结束时,黄奕住的资产已经超过3000万盾。黄奕住(日兴行)、黄仲涵(建源公司)、郭锦茂(锦茂栈)与张盛隆(昌隆栈)成为爪哇最著名的“四大糖商”。

  定居鼓浪屿,建了黄家花园

  “一战”后,荷兰政府加深了对印尼人民及广大华侨的剥削掠夺,1917年9月,荷印殖民政府制定恶法,规定从1914年起获利3000盾以上者,必须缴纳30%的“战时所得税”。

  地方政府曾动员黄奕住加入荷兰国籍,从而可减免交纳“战税”,日本驻三宝垄领事也乘隙拉拢、分化华商,企图邀黄奕住加入日本国籍,从而可得到他们的“保护”。但具有强烈民族自尊心的黄奕住轻蔑地拒绝了。荷印当局的恶劣行径,使黄奕住进一步认识到,由于中国政府的孱弱,无法保护华侨的合法权益,广大华侨华商始终处于寄人篱下的艰难境地。他感到荷印政府税率苛刻,将来辛苦经营所赚来的钱也是为他人做嫁衣裳,徒劳无功,于是决心业成返国。

  当时有朋友曾劝他说:“中原多变乱,不如这里闲乐。你本钱雄厚,哪里不是好地方?在这里养老,不也是很好吗?”黄奕住坚定地说:“我身为中国人,怎么能忍辱受人盘剥,寄人篱下,隶人国籍呢?天下事主要是靠人为。”

  1919年4月29日,黄奕住回到厦门。考虑到厦门离家乡南安很近,地处东南沿海并且是著名的侨乡,他便决定在租界区鼓浪屿定居。他在8个月内做了4件大事:把母亲接到鼓浪屿;为母亲做寿,光宗耀祖;建设新宅,即日后的“黄家花园”;商务调查,确定新的经营计划。

  1919年6月,黄奕住为母亲庆祝74岁生日,来贺寿的人超过500人。他搭了两个戏台,在住宅(中德记楼)旁放1个大木桶,里面装有红色的银圆,施舍穷人,规定每人只能拿1个,贪心者想多拿,因手上已沾有红色,不可再拿。当时,贺寿的、看寿星的、看戏的、为了拿银圆的人,络绎不绝地从厦门渡海到鼓浪屿,把中德记楼挤得人山人海,盛况空前。

  这样一来,老百姓都知道,富有的黄奕住已经回国了。厦门人说:“过去说一个人富,总爱说是百万富翁,黄奕住不是百万,而是千万、万万!”不久,在厦门和闽南地区逐渐地流传着一句口头禅:“若要富,要学黄奕住。”

  创办民国时期最大的民营银行

  黄奕住在印尼30多年的商海沉浮中,深刻地体会到了银行的作用。

  1920年,黄奕住来到上海,拜会了《申报》董事长史量才、银行家胡筠(胡笔江)等人,共同筹划在上海成立中南银行,之所以定名为中南银行,表示南洋侨民不忘中国。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后,1921年7月5日,中南银行正式开业,总行设在上海汉口路,是当时全国最大的侨资银行,也是当时全国可以发行钞票的三大银行之一。

  随着中南银行业务的发展,先后在天津、厦门、武汉、广州、南京、苏州、杭州及香港等地设立了分行,北京设有办事处。此外,中南银行成为国内外各大都会商埠专约代理汇兑收付机关,并代客户保管国内外发行的各种公债及契约收据,办理付息取本等事宜。中南银行还积极扶植国内民族工业的生产和发展。

  黄奕住的二子黄浴沂回国后,即担任中南银行协理,代表其父主持该行业务。黄奕住栖居厦门鼓浪屿,但常在香港、上海、天津等地巡视。抗战爆发后,总经理胡筠在从香港乘飞机赴重庆时,不幸遇难身亡,黄浴沂随即接任了总经理之职。中南银行是民国时期最大的民营银行。

  黄奕住还于1921年8月7日,在厦门市(今镇邦路42号)创办了日兴银行,以沟通厦门与海外华侨的侨汇融资。其资本的雄厚,为厦门各银行之冠。由于日兴号有良好的信誉,东南亚各地华侨纷纷把他们的游资汇存该银行,以备日后在家乡建筑房屋及兴办实业之用。

  黄奕住还在厦门投资房地产。1919年至1935年,他在鼓浪屿建房160座,建筑面积达4.15万平方米,在厦门占首位。在鼓浪屿,几乎所有角落都有他的房产,而且这些房产,如今九成还在。黄奕住所投资兴建的房屋,有五种:一是住宅类,包括“黄家花园”和观海别墅等;二是所办企业的营业用房;三是所办慈勤女子中学的校舍;四是捐款给有关单位盖的房屋;五是建筑用于出租的房屋,如鼓浪屿日兴街两侧的房子。据记载,在1934年以前,在厦门私人出资兴建的房屋中,以黄奕住的最多。1930年,黄奕住拥有的黄聚德堂投资股份245万银圆,这在1927年至1937年间厦门的22家房地产公司中,是最大的。

  1945年6月15日,77岁的黄奕住去世了。去世之前,王时一直守候在他的身边。黄奕住曾接蔡缰来厦门,可惜她由于水土不服,只住了两个月就回印尼去了,从此再也没有来过。

  赖晨 《文史春秋》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