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学者评隋炀帝:无德但有功 罪在当代利在千秋

2012年06月05日 14:04 来源:山东商报 参与互动(0)

  

  2012年4月,《百家讲坛》人气主讲蒙曼副教授开讲《大隋风云》之“隋炀帝杨广”,节目播出之后,隋炀帝这个中国历史上争议最大的皇帝又引起了社会历史学家、读者的广泛热议。但是电视的影响远不及书籍的作用更长久。最近《蒙曼说隋:隋炀帝杨广》一书出版,全书具备专家功力、通人见识、文士笔法三大特点,史料翔实,分析严谨缜密。日前,记者专访了蒙曼,请她谈谈自己是如何分析、解读人们眼中这位千古暴君的。

  壹 治学态度

  “讲真话,而且是历史上的真话,怎么会有压力呢?”

  山东商报:隋炀帝可谓受千古骂名最多的暴君之一,我们听多了批评之词,而对其本人却没有很清晰的认识。您开讲隋炀帝,为我们还原一个历史原型,对他性格的分析入木三分,请问一下,对隋炀帝这样细腻、精准的把握,您是怎么做到的?

  蒙曼:第一、旁观者清。以当代人的眼光去思考历史,以一千年之后的高度去回顾历史,当然能够看清一些同时代的人所不能看清楚的问题。

  第二、理解同情。这是当代人理解历史人物的不二法门。不仅要看到他做了什么,还要看到他为什么做,设身处地地去理解他的动机,他的情怀,当然,还有他的局限,他的无奈。

  山东商报:对隋炀帝的评价,自古似乎就盖棺定论了,您对他的作为无论功过都不讳言,是否想过,这样有些“翻案”的解析会带给自己压力?有人说您是为暴君平反吗?

  蒙曼:讲真话,而且是历史上的真话,怎么会有压力呢?我们今天经常讲以史为鉴,这个为鉴,必须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之上,否则,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会把我们的思考引入歧途。所以,我当然要讲真实的历史,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另外,我并没有为暴君平反。我始终承认隋炀帝是大暴君,只是,暴君不是昏君,隋炀帝虽然无德,但是有功。只是他的功业,没有和百姓的幸福感统一起来,所以才会有“巍焕无非民怨结,辉煌都是血模糊”的说法。换言之,他没有处理好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关系,反而成了罪在当代、利在千秋,这才是隋炀帝最大的问题。

  贰 隋炀帝的个人才华

  “隋炀帝是个优秀的诗人,对音乐也有相当高明的见解”

  山东商报:隋炀帝主修大运河,可谓审时度势、功在千秋之作,修建东都洛阳亦是如此,给我们谈一下,他是怎样看到这样的时代大局的,这反映了他怎样的眼光和气魄?

  蒙曼:这个时代,说到底是国家统一的时代,是南北经济、政治、文化全面沟通,并且平衡发展的时代。隋炀帝能看到这个统一的趋势,并且能够用自己的作为去促进这个趋势,这就是他作为政治家的眼光和胸怀。

  山东商报:记得南怀瑾先生提过,他的老师曾有一诗,“隋炀不幸为天子,安石可怜作相公。若使二人穷到老,一为名士一文雄。”隋炀帝的才情到底有多高呢?为什么他的才情没有像李后主、宋徽宗那样广为所知?

  蒙曼:隋炀帝是个优秀的诗人,对音乐也有相当高明的见解。他的诗歌保留到现在的有四十四首,气质或雄浑高迈,或清新脱俗,一洗南朝的淫靡气象,在隋朝的文坛处于领军地位。按照他自己的说法,“天下皆谓朕承藉绪馀而有四海,设令朕与士大夫高选,亦当为天子矣。”

  之所以没有像那两位皇帝那样广为人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比那两个皇帝的成就多。李后主和宋徽宗都是昏君,唯一的成就只是做文人的成就,而隋炀帝不仅是文人,还是政治家。他在政治上的成败吸引了人们更多的关注,因此,在文化方面的才情反倒相对黯淡了。

  叁 隋炀帝与唐太宗

  “一个是圣人可汗,一个是天可汗,都有巨大的国际威望”

  山东商报:隋炀帝和唐太宗有太多相似之处,彼此熟悉还是亲戚。有学者做过对比,说,如果唐太宗站在湖边,那么,湖中的倒影就是隋炀帝。给我们说说两人究竟像到什么程度吧?

  蒙曼:首先,身份像。两个人都是关陇贵族集团的成员,隋炀帝的母亲独孤皇后正是唐太宗的姨奶奶,唐太宗见了隋炀帝,还得叫一声表叔。

  第二、 经历像。这两个人都是皇帝的二儿子,都没有资格接班。但是早年都功勋卓著,因此也野心勃勃,为了能当上皇帝,两个人都搞阴谋诡计,无所不用其极。隋炀帝搞了仁寿宫变,唐太宗更是搞了大名鼎鼎的玄武门之变,当皇帝的来路都不正。

  第三、理想像。两个人都自视甚高,都想青史留名,为此,当皇帝也都当得兢兢业业。

  第四、功业像。唐太宗固然成就了贞观之治,隋炀帝在大业初年的成就也是十分了得,国家统一进一步加强,文化繁荣,物阜民丰。国内治理都十分有效。在国际方面,隋炀帝一举拿下青海,唐太宗更是把统治延伸到新疆,两个人一个是圣人可汗,一个是天可汗,都有巨大的国际威望。

  山东商报:唐太宗能成为千古明君,是不是受到隋炀帝失败的强烈警示?

  蒙曼:当然,隋朝勃兴速亡的教训太深刻了。正因为有了隋炀帝这么铭心刻骨的教训,唐太宗才能谨身节欲,求才纳谏,成为顶天立地的一代圣君。事实上,唐朝保留了隋朝所有的好制度,只是增加了一条“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深刻认识而已。而这条认识,正是贞观初年,君臣论政的最主要内容,也是贞观之治得以实现的最主要思想前提。

  肆 隋炀帝失败的原因

  “忽略了老百姓的承受能力,忽略了人民的幸福感”

  山东商报:儒家一直强调内圣外王,先修身而后才能治国平天下,隋炀帝的失败,有其性格上的巨大弱点,这些弱点是不是内圣不足造成的?隋炀帝的失败是否也说明节制欲望的重要性,这个欲望不但是个人享乐,作为帝王还包括那种急于做个了不起的皇帝的成就感?

  蒙曼:确实,隋炀帝有功,但是无德。所谓无德,就是不识人君之大体,不知道君、臣、民之间到底应该怎样处理关系。也就是内圣不足吧。隋炀帝是个绝对的个人英雄主义者,这种个人英雄主义,表现在他对于自身建功立业的狂热追求上。事实上,正是因为隋炀帝盲目追求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英雄业绩,忽略了老百姓的承受能力,忽略了人民的幸福感,才会有滥用民力的行为,才会有最终的失败。帝王这种形式的纵欲带来的灾难,远大于追求个人享乐所带来的灾难。

  山东商报:您在序言里说,您妈妈很喜欢隋炀帝,确实,隋炀帝本人很有才华和英雄气质,但做他的臣民确实又不是件愉快的事。您觉得,怎样理性的看待历史人物有利于我们形成正确的史观?

  蒙曼:对历史人物,观其成,还要观其败;知其得,还要知其失。要立体地看待古人,既不能盲目地崇拜,也不能盲目地苛求。既不能泛道德化,也不能泛功利化。只有把历史人物真正放到历史中去,客观评价他们在历史长河中的定位,才能形成正确的理解。

  理想

  隋炀帝的理想是什么?一句话,就是要建立“轹轩、唐,奄吞周、汉”的伟大业绩,当一个“子孙万代,人莫能窥”的千古一帝。什么叫“轹轩、唐,奄吞周、汉”?就是超过轩辕,超过唐尧,超过西周,也超过两汉。轩辕黄帝和唐尧都是古代传说中的圣王,西周和两汉则以统治时间长著称,这四个时代可是中国历史上的黄金盛世,隋炀帝要是真能超过他们,确实算得上前无古人了。再加上“子孙万代,人莫能窥”,就是后无来者。

  功劳

  隋炀帝有什么功劳啊?他的功劳可太大了。其中,影响最深远的就是两项大工程,一个是东都洛阳,一个是大运河。

  隋炀帝为什么要修东都洛阳?是因为他要把隋朝的东西连在一起。为什么要挖大运河呢?是要把隋朝的南北连在一起。我们知道,隋朝本来是由西边的北周、东边的北齐,还有南边的陈朝三部分组成的。隋文帝时,虽然用军事力量把这三部分捆绑成一个统一体,但是内部的裂痕还相当明显。怎么才能让这三部分真正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呢?就靠东都洛阳和大运河。

  诗作

  《饮马长城窟行》

  肃肃秋风起,悠悠行万里。

  万里何所行,横漠筑长城。

  岂合小子智,先圣之所营。

  树兹万世策,安此亿兆生。

  致命缺陷

  太急躁。

  隋炀帝一上台,那些彪炳史册的大工程就连续上马,老百姓也都被动员起来到各个工地劳动了。就拿隋炀帝时期最著名的三项工程来说,大业元年(605)修东都洛阳,总计用10个月的时间,每月用工200万;大业三年(607)修长城,发丁百余万;大业元年到大业六年(610)修大运河,累计用工300万以上。

  那么,大业年间老百姓的负担到底有多重呢?我国历史学家胡如雷先生曾经做过一项估算。他说,从仁寿四年(604)隋炀帝即位到大业八年(612)第一次东征高句丽,八年之间,隋炀帝一共兴修了22项大的公共工程,总共动用的人力达到3012万人次。要知道,隋炀帝时期全国人口才4600万,八年时间就动用了3000多万人,每年平均征用400万左右的劳动力,占到了将近总人口的十分之一,几乎就是全国男丁的总数了,这不是滥用民力吗?

  太骄傲。

  当时有一个著名的文人叫薛道衡,写出一句非常有名的诗句:“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隋炀帝也佩服得不得了,觉得自己怎么也写不出这样的好句子来。怎么办呢?隋炀帝干脆找了个由头,把薛道衡给杀了。

  隋炀帝曾经有一句名言,非常经典。他说:我性不喜人谏,若位望通显而谏以求名,弥所不耐。至于卑贱之士,虽少宽假,然卒不置之地上。汝其知之!什么意思呢?我生性最讨厌别人进谏,如果你已经当了大官了,居然还想靠进谏这种方式来求得美名,我尤其容不下你,当场就要杀了你。如果你是一个卑微之士来给我提意见的话,我可能稍微地宽待你几天,但是你放心,我终究不会让你长久地站在这个地面之上的,我终究是会干掉你的。你记住吧!

  摘自《蒙曼说隋:隋炀帝杨广》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