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尤小刚直言电视剧产量“虚胖” 呼吁“走地鸡”

2012年05月21日 11:09 来源:深圳商报 参与互动(0)

  ▲尤小刚(资料图片)

  记者 董芳芳

  以拍摄“秘史”系列电视剧而闻名的导演尤小刚18日来到深圳文博会参加深圳文化创意产业投资峰会,与国产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创办人苏永乐和雅昌集团董事长万捷等进行了一场高端对话,讨论了关于文化创意领域的投资风险与机遇的热点话题。本报记者借此机会对尤小刚导演进行了独家专访。

  尤小刚被观众所熟知是因为《孝庄秘史》、《杨贵妃秘史》、《西施秘史》等“秘史”系列古装电视剧的热播。尤小刚开玩笑说:“如果说是因为‘秘史’系列而闻名,只能说是在本世纪。”其实他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拍了很多当时广为流传的多种类型的电视剧,如《共和国往事》、《欲望》、《祈望》等,他的第一部电视剧作品则是1981年由米雪等香港当红艺人联袂演出的《一代天骄》。

  如今除了继续做电视剧导演之外,尤小刚作为首都广播电视制作业协会会长和北京京都世纪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更多的是以制作者和投资者的身份出现。因此在采访中,尤小刚导演更多谈到的是电视剧产业的发展,而他下一步的两大工作重点则是拓展影视网络收费平台和纪录片的国际推广平台。

  正在筹拍《大博弈》

  记者:在《西施秘史》之后,您又导演了《8090向前冲》这样的青春励志剧,那么下一步的电视剧计划是什么?

  尤小刚:接下来准备开拍的是《大博弈》,周梅森的剧本,他在以往冷静大气的风格中加了很多幽默元素,我对剧本很满意,所以对这部剧很有信心。《大博弈》故事的主角是三个大学同学,后来一个成为国企老总,一个是国企在香港上市公司的老总,一个是运营民营资本的。故事讲了三个同学的命运、情感、价值选择。

  记者:那么这是一部讲商道的电视剧?

  尤小刚:不是“商道”,是“人道”,主要还是写人,文学首先是人学,写出人物,就能出来好戏,这应该说是一部严肃的社会题材和震撼的情感题材结合的电视剧。

  制作业被网络闪了一下腰

  记者:电视剧网络版权价格惊人,明星身价飞涨,而电视台收购价就是那么多,对制作人和投资方来说,怎么办?

  尤小刚:是啊,所以上半年真正开戏的很少,等着大家从天上飘到地上吧。制作业被网络闪了一下腰,去年拼命抬价,一集达到100多万。我当时就说不可能,果然,买完就亏了,以目前网络上的盈利模式,超过40万一集,没有一家不赔的。可以说,电视台是冷静的,制作者也是冷静的,可是中间所有的环节都疯了。

  记者:可是您又说过,电视剧将来真正的市场平台是在互联网上。

  尤小刚:中国的内容产业,上不着天,下不着地,从产业链的角度来讲,悬在中间,现在就是要寻找真正的市场平台,而我认为,真正的市场平台将来就在互联网上,因为互联网是市场资源。但是互联网现在这个形式是不太容易发展的,因为它不是良好的盈利模式,不是收费模式,看的人是很多,但还是赔。我希望真正有几家大公司,在一个收费网站上搞十部八部大戏,先试看,收费比盗版碟便宜,其实消灭掉的是盗版市场。但是关键还在于内容商愿不愿意投入这个风险,愿不愿意用大的片子来开拓这个市场。收费本身不会成问题,网络技术也不会成问题,就要看内容商和网络平台商怎么来沟通。试好了,将来大家都会这么做。

  电视剧生产“虚胖”

  记者:目前的电视剧产业供大于求,而真正的精品又不多,是不是这样?

  尤小刚:这两年因为资本热钱的涌入,变得生产量过大。这不是一个理性的量,是“虚胖”的量。一方面,生产数量过大,造成供大于求,但是另一方面精品作品却依然供不应求,资源性浮躁比较明显。不可否认,现在中国的电视剧生产行业已经遇到了发展瓶颈。

  记者:您认为解决问题的根本是什么?

  尤小刚:要解决数量大于需求、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就要坚持适度适量、保质保量的生产原则,保持发展均衡,否则就会造成浪费。现在,企业都忙着生产更多的影视剧作品,演员永远有接不完的戏,片酬自然会一路上涨。原本演员一年出演两部片子的时候,有时间细心研究剧情、演技,演绎出更好的作品。但现在一位演员可能同时需要出演二三部影视剧,根本无暇去顾及作品质量。而编剧作者原本可以用一年时间踏实创作一部好的剧本,现在却只需3个月就交出一部“作业”,行业无法不浮躁,而生产力也是不可能产生飞跃的。过快的速度已经超越了应有的发展规律,不能过热,才不会过冷,过热了以后就会过冷。

  记者:一部剧单单创作的时间就需要一年以上。

  尤小刚:本来一部电视剧严格说起来没有18个月的创作是不可能成熟的,这个创作指的还只是剧本的打磨。好编剧、好导演其实就这么多,大家没有沉淀的时候,导致“真人”都成了“赝品”。现在是表面繁荣,题材上一窝蜂,真正切中时弊的作品就出不来了。都是站着就长的鸡,能好吃么?现在“走地鸡”太少了!

  叙事性纪录片市场巨大

  记者:对于中国影视走向国际,您说您不看好电影,为什么?

  尤小刚:中国电影不可能进入好莱坞的体系,电影是美国人的看家宝,不光是挣钱的问题,还是美国精神的传播。最容易走向国际,最能在国际上产生影响力和生产力的应当是中国的纪录片,尤其是叙事性纪录片。我们目前还没有真正为叙事性纪录片开放广阔的平台。现在只有央视开了一个频道,又是在“自得其乐”。如果开辟三到四个卫星频道,专播叙事性纪录片,纪录片市场马上就能起来。网络上也是一样,如果真正把收费观看搞好了,纪录片的市场将是巨大的。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